我市印發實施方案堅持“六個突出” 扎實推進精準普法
日前,我市印發《漯河市增強普法針對性時效性 暢通普法為民“最后一公里”活動實施方案》,聚焦普法為民、親民、便民、惠民、利民、近民,通過明確普法重點、升級普法陣地、搭建普法平臺、豐富普法載體、培育普法品牌、建強普法隊伍,不斷增強普法工作質效,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普法工作的滿意度。
突出普法為民
明確普法重點
我市普法工作突出重點、精準發力。一方面,圍繞憲法、民法典開展普法,夯實法治根基;另一方面,緊扣高質量發展,大力宣傳與優化營商環境、鄉村振興、“三城”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針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宣傳食品藥品安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等領域的法律法規,維護群眾切身利益。此外,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大力宣傳防范非法集資和電信網絡詐騙、婚姻家庭、老年人權益保護、宅基地糾紛等熱點敏感問題相關法律法規,努力提升群眾法治素養,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突出普法親民
升級普法陣地
我市深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積極實施法治農民畫培育推廣工程,建立法治農民畫資料庫,強化品牌輻射帶動作用。各縣(區)因地制宜,打造2個以上特色鮮明的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推動普法陣地提檔升級。同時,加強企業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結合“萬人助萬企”活動,深化“律企攜手、法治護航發展”“法治體檢”“送法進企業”等舉措,培育具有企業特色和行業特點的法治文化陣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突出普法便民
搭建普法平臺
我市充分發揮各類普法平臺作用,持續講好漯河基層普法故事。通過“法治漯河”微信公眾號、《律師說法》節目以及市、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微信普法塔群等平臺,精準推送法治內容。以開展“精準普法基層行”活動為契機,利用鄉村大喇叭,推動普法宣傳進村、入戶、到人。同時,創新普法形式,以“憲法號”公交車等為載體,打造流動普法宣傳平臺。此外,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協同宣傳部門、網信部門,建立融“報、網、端、微、屏”于一體的全媒體普法集群,以互聯網思維和全媒體視角開展智慧普法,提升普法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突出普法惠民
豐富普法載體
結合普法主題,我市開展“1+N”(“1”指“12·4”國家憲法日,“N”指“3·8”國際勞動婦女節、“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節點)普法宣傳。認真推行“三單一書”普法工作機制,圍繞普法責任清單落實,及時向責任單位下發重點工作提示單、重點任務督辦單,對普法責任落實情況開展評價并適時反饋,推動“1+N”普法宣傳落地見效。同時,采取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搜集、梳理、分析群眾法治需求,組織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村(社區)法律顧問等人員深入鄉村、社區、企業、學校開展“訂單式”普法。
突出普法利民
培育普法品牌
深化法治文化融合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市以許慎文化、舞陽農民畫等為載體,探索其與法治文化深度融合路徑。對法治文化作品進行再創作、深加工,將法治元素融入廟會、燈會等傳統文化活動,并鼓勵扶持文藝團體及民間藝術家、非遺傳承人等積極參與法治文化作品創作,使法治文化煥發新生機。此外,建立漯河法治文化優秀作品資料庫,并在線上線下展播。
突出普法近民
建強普法隊伍
發揮“八五”普法講師團作用,加強群眾法治宣傳教育。推進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堅持“上門問診”與“定期坐診”相結合,為全市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調整充實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法治副校長,強化校園法治教育專業隊伍力量。不斷壯大鄉村普法隊伍,配齊配優村(社區)法律顧問,壓實工作責任,推動解決農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培育以村(社區)干部、人民調解員、公共法律服務工作者、網格員為主的鄉村“法律明白人”,建立農村群眾身邊的法治宣傳員、調解員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增強群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意識。
責編:翟柯 審核: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