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碧水藍天 答好生態考卷
2024年,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國控、省控河流水質優良率保持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農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空氣綜合指數排名位居全省第六;“十四五”以來萬元GDP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3%……我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本質上是一場發展方式的革命。當前,生態環境治理、環保制度建設已步入“深水區”。從構建督導幫扶體系,到出臺《漯河市澧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再到建立1000多名河長構成的四級監管網絡,我市用制度重構責任鏈條,讓政府監管、企業履責、公眾監督形成閉環。這種制度化的生態治理既避免了“運動式治污”的短期性,又激活了多元共治的內生動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站在這個的關鍵節點回望,我市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仍面臨多重考驗:大氣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任務繁重,群眾對“推窗見綠”的期待持續增高。破解這些難題,需要以更前瞻的視野統籌當下與長遠。一方面,要完善智能監測、生態補水等既有機制,將數據賦能延伸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碳排放監測等新領域;另一方面,需要在綠色技術創新、環保產業培育等賽道加快突破,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臨潁縣黃龍濕地公園成功創建全省第二批美麗河湖,吸引越來越多游客,為村民參與文旅產業、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提供機遇。當生態價值通過文旅融合等路徑實現市場化變現,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才能真正形成。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目標,群眾的獲得感正是檢驗治理成效的終極標尺。唯有堅持制度護航、科技賦能、全民共治,方能在生態文明的考卷上書寫更加精彩的漯河篇章。
責編:翟柯 審核: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