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無人植保機、絞盤式噴灌機……初秋時節,記者走進臨潁縣巨陵鎮田間地頭,只見各式農機不停地在田間穿梭,自動完成噴灑農藥、澆水等工作,整個過程高效便捷。
看著正在田間噴灑農藥的農機,源匯區種糧大戶徐現付不禁感嘆:“有了這些農機的助力,從耕種到收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比過去方便、省勁多了。如今種地真是既省心又高效!”近年來,我市圍繞加快農業強市建設,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農機作業標準化建設、農機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和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等走在全省前列。
農機智能化信息化建設走在全省前列。作為全省第一批試點市,2022年以來,我市依托河南省后裝農機遠程運維終端補助(漯河試點)項目和河南省智能農機作業補貼(漯河試點)項目,大力推進“河南農機云”平臺建設。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安裝運維終端農機達到2033臺,覆蓋動力機械、配套機具,形成了“一平臺一中心多應用”(農機云平臺、農機調度中心、多功能應用)基本架構,搭建起政府、農戶、機手信息互通的橋梁,為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探索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辦法”提供了解決方案,填補了該領域省內空白。
農機作業標準化建設居全省前列。我市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聚焦國家玉米單產提升行動,采用“政府+科研院所+基地+農機合作社”模式,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業機械技術中心等單位,成立工作專班,開展強力攻關,破解了玉米機械粒收難題。2022年,全市玉米機械粒收面積達到102.3萬畝,占玉米種植面積的72.7%,遠高于全省19%、全國10%的玉米機械粒收水平。我市主導制訂的《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操作技術規程》河南省地方標準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于8月7日發布,為推動全省玉米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標準和支撐。
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全省領先。我市積極爭取上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以提高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為主線,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增優勢,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新技術和農機裝備,在短板生產領域和薄弱環節給予重點補貼、優先補貼。近三年來,我市共爭取中央、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53億元。今年以來,已爭取中央、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372萬元,同比增長16.5%,創歷史新高。同時,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兌付進度連續4年居全省第一,受到省農業農村廳通報表揚。截至2022年底,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71.9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1%,高于全省5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