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23年,臨潁縣以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錨定省委“兩個確保”“十大戰略”工作部署和現代化漯河“三城”建設戰略定位,聚焦“兩城一區一家園”奮斗目標和“一都兩區”發展定位,堅定實施“項目為王、工業強縣”發展戰略,強力開展“六爭促攻堅、勇當排頭兵”行動,在頂住壓力、克難奮進中,鼓足干勁拼經濟、凝心聚力促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臨潁新實踐邁出堅實步伐。
堅持項目為王狠抓投資
夯實現代化臨潁建設的經濟基礎
高標準謀劃項目。一是動態完善“十四五”重大項目庫。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縣共謀劃“十四五”重大項目558個、總投資4338億元。二是深度謀劃“三個五百億”重點項目。深度謀劃實施以“三個五百億”為標志的創新引領型重大產業項目30個、總投資374.4億元。三是深入實施“625投資促進計劃”。堅持重點項目臺賬化,新增入庫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4個,圓滿完成市定目標任務。
高效率推進項目。一是“三個一批”壓茬推進。舉行“三個一批”活動3期,實施項目110個、總投資1649.2億元。二是省、市重點項目高效推進。成功申報省重點項目28個,項目數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三。
高水平保障項目。以項目建設為依托,緊跟政策方向,創新融資手段,提升融資能力。創新實施“四種模式”,“一宗一策”盤活低效用地700多畝,較好破解了項目等地難題。
堅持統籌兼顧融合發展
展現現代化臨潁建設的生動局面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千億工業新城再添動力。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不動搖,強力開展“六職+全員”招商,累計開展各類招商活動100多批次。其中在豫商大會、豫粵對接、食博會、粵港澳大灣區“雙招雙推”大會、長三角“雙招雙推”大會等重大活動中,簽約項目數量均居全市首位。圍繞打造“六最”營商環境,緊盯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堅持“四訪四辦回頭看,三包兩聯五機制”,持續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開展企業反映問題集中攻堅行動,獲得企業一致好評。創新驅動成效明顯。2023年前11個月,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2%,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同比增長20.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同比增長26%,技術合同登記4.6億元、較去年同期翻番。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1家,創歷史新高;潁川新材料、虹峰電纜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全市僅此兩家;中大恒源協同創新中心掛牌運營,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申報省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全市唯一,成功通過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審核,全市唯一。
狠抓城市更新提質,文明生態新城迸發活力。縣鄉規劃日益完善。完成縣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報送工作,14個鄉鎮總體規劃編制全部啟動,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130個,獲評省級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試點縣,大郭鎮胡橋村被列為省級村莊規劃編制實施試點村。城鄉路網更加通暢。許信高速竣工通車,周漯平高速、107國道遷移推進有序,222省道項目土地核算、預審、勘測定界等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城區多條主次干道完成改造升級,20條背街小巷改造全部竣工,新建成農村公路21公里、橋梁2座,內暢外聯的城鄉路網格局更加完善。基礎設施更加完備。新建成口袋公園9個,面積1.5萬平方米;完成7個老舊小區3.94萬平方米改造任務,為10萬多戶居民、2000多家商業用戶加裝燃氣安全裝置,更換窨井蓋1007套,超額完成市定目標任務。
堅持“三農”優先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區充滿活力。農業生產高質高效。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嚴守耕地紅線,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常年在120萬畝左右。扎實推進大豆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示范縣項目建設,有效守牢糧食安全底線。高水平舉辦第二屆中國數字辣椒產業發展大會,臨潁辣椒、中國“椒”點持續叫響,在2023年品牌農業神農論壇作典型發言,“五個一”經驗做法被持續推廣。農村農民富裕富足。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抓牢防返貧監測和幫扶“兩個環節”,風險消除率為58.6%,全市第一,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強化產業、金融、就業扶貧。立足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推動建立四級鏈條,小麥、辣椒、洋蔥、大蒜等15個特色農產品建成全產業鏈條。和美鄉村宜居宜業。以創建全省鄉村建設示范縣為契機,大力開展“1841”鄉村建設行動,深入實施“治理六亂、開展六清”行動,實現人居環境整治12個方面動態清零。打造食尚年華“五色”鄉村振興示范帶,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內涵不斷提升,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整體聯動的鄉村建設格局逐步形成。臨潁鄉村田園休閑游景點線路入選2023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
注重民生福祉改善,幸福美好家園彰顯魅力。民生實事落實有力。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重點工作,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持續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民生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創新組建五大教育集團。探索“1+N+N”模式,有效破解城區、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養老服務持續優化。在全市率先探索實施“智慧+養老”模式,完成縣智慧養老服務指揮中心等5處養老服務機構智慧化改造及200戶家庭居家養老智能化升級。建成縣、鄉、村、機構“四位一體”智慧化養老服務網絡,覆蓋全縣14個鄉鎮敬老院、6個社區綜合服務機構、200戶家庭等。“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持續推進。兜底保障持續“升溫”。發放特困供養、城鄉低保、臨時救助等各類資金1.3億元,開展未成年人保護關愛活動、防溺水宣傳教育系列活動120余場,受益群眾2800余人。
堅持全面從嚴管黨治黨
強化現代化臨潁建設的政治保障
基層基礎全面夯實。樹立抓基層鮮明導向,深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五星”支部創建方面,確定“抓兩頭、帶中間”創建思路和“一高一低一底線”重點任務,全縣22個“五星”村通過市級初步評定驗收,創建數量、同比增量均居全市首位。“五星”支部集群建設方面,食尚年華“五色”鄉村振興示范帶取得重大進展,商橋村突出“鬧”字,與小商橋景區、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全國首個“耕武”文化體驗區、全國唯一一個“滿江紅”農文旅品牌;大李村突出“靜”字,著力打造“城市康養地、鄉村百草園”?;鶎咏M織建設方面,持續開展軟弱渙散村整頓,落實“書記示范行、組織部長逐村行、黨政領導蹲點行”幫扶制度。村級集體經濟方面,制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績效獎勵管理辦法(試行)》,推廣集體經濟增收“五種模式”,在“黨建引領紅色產業經濟帶”帶動下,流轉土地近7萬畝,帶動159個村集體增收3500萬元以上。
隊伍建設有力有效。突出實干實績,著重選拔綜合實績考核排序靠前單位的優秀干部。關注工作一線,對鄉鎮(街道)領導班子優先進行調整。加強對干部的關心關愛,制訂完善干部談心談話、領導干部走訪慰問、干部榮譽退休等制度。通過開展企業招聘、事業單位招聘、公務員招錄等多種方式,引進人才近千人。編制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目錄,依托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高校專場招聘會等引才平臺,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黨風政風更加純潔。牢記“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開展,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露頭就打、嚴查快辦。扎實開展選人用人專項檢查的同時,把好干部選拔資格關。開展不擔當不作為亂作為問題專項整治以及基層治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全面推進清廉臨潁建設。充分利用縣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家風家訓館等廉潔教育陣地資源,組織全縣黨員干部實地參觀學習100余場次、5000余人次。
以實干敦實年輪,以汗水描摹夢想,以忠誠踐行擔當。臨潁縣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六爭促攻堅、勇當排頭兵”行動為主線,大力實施“項目為王、工業強縣”發展戰略,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跑出臨潁加速度。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