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是國家繁榮昌盛、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多名市政協委員圍繞如何加強學校體育教學工作、增強青少年體質,積極建言獻策。
近年來,中小學生群體出現視力下降、肥胖率上升、身體素質下滑等情形。對此,市政協委員建議,要提高學校、家庭、社會對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為青少年加強鍛煉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深化體教融合,完善學校體育教學工作制度,抓實抓好體育課,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賽事,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體質健康教育評價制度和體育健康教育保障機制,強化監督、多方護航,不斷提升青少年體質水平。
市政協委員盧曉康建議,體育設施是學生體育鍛煉的保障,是學校體育工作發展的基礎。要進一步加大對學校體育設施、場地、人才的投入,建立持續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擴大體育教學基礎設施覆蓋范圍。在建設和規劃新學校、改造老舊學校時,要科學規劃體育教學用地,為學生體育鍛煉留足場地。進一步優化公共體育場館、社會體育場館的建設與管理,整合現有體育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滿足學生開展校內外體育活動的需要。
市政協委員張潔春建議,在學校推廣特色體育運動,帶動其他體育項目發展。在課后服務中大力開展體育活動,與體校、社會機構合作,組織專業教師輔導學生學習運動技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并通過運動技能訓練,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市政協委員丁大勇表示,體育考試設置的初衷是提升中小學生體質水平,建議完善中招體育考試制度、科學新增選考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讓他們真正享受到運動的樂趣。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