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智能化生產線。本報記者 張 佩 攝
記者 張曉甫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城市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創新理念激發市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如何在發展的新賽道上持續加速?面對這個時代課題,市委、市政府以加快建設更有特色、更具活力、彰顯優勢的創新之城為抓手,構建一流產業生態、創新生態,加快食品產業做大做強,為河南“奮勇爭先、更加出彩”作出了漯河貢獻。近兩年,中原食品實驗室在漯河安家落戶,漯河市助推民營企業擴投資強活力的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通報表揚,“三鏈同構”實現食品產業集群協同發展的做法入選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
煉強一個“內核”
今年新春伊始,我市召開全市第一個大會——中原食品實驗室科學家大會暨漯河市創新發展大會,近百位院士專家學者和省內外知名企業代表共商發展大計。“真沒想到一個研發平臺,竟然能發展成為省級食品實驗室。”聽完會上院士專家的報告,漯河食品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創辦人詹躍勇感慨地告訴記者。
我市食品產業產值超2000億元,擁有7000多家相關企業,但大多為中小企業,創新研發能力薄弱,產品同質化嚴重,食品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對此,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離開了科技研發,食品名城的高質量發展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是一句空談。”2017年9月,我市建立了旨在服務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9月,食品產業公共研發平臺正式升級為中原食品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6所國內知名院校成為共建單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任發政擔任實驗室主任。
有了創新發展的“引擎”,我市將中原食品實驗室作為“一號創新工程”,舉全市之力高標準建設。實驗室實行“1+6+N”組織建設模式,明確食品產業六大發展方向,實行“1+1+2+M”人才工作運行模式,匯聚了11名院士、13個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科創團隊、10個全職研發團隊、200余名科研人員等一批高端創新人才。截至目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原食品實驗室先后投入4.1億元,1.2萬平方米研發大樓、0.8萬平方米中試基地、1萬平方米孵化中心已全部投入使用;占地500畝的科創園區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新實驗大樓、4.5萬平方米的中試基地、1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已全面啟動建設,預計今年年底啟用。
“未來幾年,中原食品實驗室將堅持‘傳統食品升級+未來食品布局’雙管齊下、‘服務+創新’雙輪驅動,全面提升食品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完善組織架構,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協同推進‘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促進河南省萬億級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任發政表示。
“引擎”已經點燃,“內核”持續煉強。目前,我市建成市級以上食品研發平臺80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4家;建成3家市級食品公共創新平臺、11個博士后工作站、2個院士工作站。僅2022年,我市就新增各類省級以上研發平臺28家,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56%。
打造兩個“生態”
近年來,我市一直圍繞打造完善豐滿綠色食品產業生態謀篇布局。
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我市認真學習、深入研究這一重要論述,先后提出了推進“三鏈同構”、實施“六個打通”的發展策略,將“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大要求細化為47條具體舉措,用系統觀念打破三次產業界限,著力構建“1+8+N”現代產業體系,圍繞食品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打通食品產業與裝備制造業,培育食品機械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造紙等產業,發展食品包裝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醫用食品產業,引進培育生物醫藥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鹽化工產業,培育高端、綠色食品添加劑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物流產業,發展以冷鏈物流為重點的食品物流產業;打通食品產業與動物飼料產業,發展寵物食品產業。
“尤其是‘六個打通’的發展思路明確以后,我們招商引資的目標更清晰了。一大批關聯企業紛紛落地漯河,食品產業不斷延鏈、補鏈、強鏈,綠色食品產業生態不斷完善豐滿。”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我市肉類加工、糧食加工、飲料生產、果蔬加工四大產業集群規模持續壯大,全市規模以上食品企業達163家,兩年來新增28家。食品企業年營業收入超600億元的1家、超50億元的2家、超20億元的1家、超億元的30多家。食品產業生態初步形成了“產業之間鏈鏈相通、要素之間環環相扣、利益共同體相互賦能、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的喜人局面。
202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大戰略”部署。創新驅動成為“十大戰略”之首。我市搶抓這一發展先機,又提出了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的發展思路。
在操作層面上,我市將中央、省關于創新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細化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大力實施創新“十大工程”,深化“八大行動”,狠抓項目建設和專業園區、規上工業企業、骨干企業創建等工作,在全省首創“九條標準”,建設創新型示范園區,在全省率先開展創新生態評價,為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繪出路線圖。
“2022年,全市財政科技支出11.2億元,較2021年增長34.9%。中原食品實驗室目前已匯聚11名院士、13個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科創團隊、10個全職研發團隊、200余名科研人員。”市科技局局長效國強告訴記者,2022年,我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0%以上,居全省第一位;我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58.1%,超過近5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的總和。
加快現代化創新之城建設
在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設備開足馬力生產,員工井然有序地忙碌……該公司正式投產以來,不斷加強與本地食品企業的協作,生產的益生菌粉已在雙匯、南街村、三劍客、恒達等食品企業中使用。
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微康益生菌(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三鏈同構’的思路啟發,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了漯河微康食品生物工程研究院作為公共研發平臺,并成立了‘益生菌+’創新聯合體。聯合體中5個核心企業均為傳統食品企業。”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創新生態不斷完善讓不少企業嘗到了“脫胎換骨”的甜頭。“新項目投產后,一頭生豬從屠宰、排酸到分割上市,全程操作只需13個小時,生產效率大大提升。”河南雙匯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馬相杰告訴記者,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激勵,雙匯漯河屠宰廠對原有廠房、生產工藝、信息系統、環保系統等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改造后,生豬屠宰單班產能為每年150萬頭,調理制品產能為每年2.5萬噸,年銷售收入達40億元。
2022年,我市生產總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第一產業增加值166.9億元,同比增長5.4%,居全省第三位;第二產業增加值790.1億元,同比增長7%,居全省第四位;第三產業增加值855.9億元,同比增長3.6%,居全省第三位。
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居全省第四位。重點行業中,食品工業增加值增長11.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7%。
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50.3億元,同比增長5.5%,居全省第三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0.7億元,增長1.1%,居全省第十位;第二產業增加值434.7億元,增長5.2%,居全省第五位;第三產業增加值454.9億元,增長6.4%,居全省第一位
在全國各地“拼經濟”“加速跑”的當下,“漯河速度”持續領跑的后勁從何而來?對此,我市又推出了一系列硬招實招。
今年,我市圍繞建設現代化創新之城這個目標,堅定走好“華山一條路”,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努力在強引擎、育企業、聚人才、建平臺、促轉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創新往高處做、往深處做、往實處做。保持科技創新趕超態勢,強力實施創新平臺提能造峰工程,加快建設區域人才創新高地,大力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和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攻堅行動,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引領型企業集群,圍繞“1+4×8+N”創新體系,加速布局創新平臺,建設運營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力爭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主體培育、技術合同成交等主要指標實現30%以上增速,力爭新培育建設20家以上國家、省創新平臺。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