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漯河利通液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通科技)生產車間,各生產線正開足馬力趕制由該公司研發的頁巖油氣增產酸化壓裂軟管、高壓泥漿軟管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石油鉆采軟管產品。利通科技從2003年成立至今,用科技創新的“智慧之鑰”打開了品質、品種、口碑齊步走的高質量發展之門,讓利通科技從一家只有十幾人的小作坊發展成為國內首家液壓軟管制造上市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秉持自主創新理念
利通科技是一家集科研、生產、銷售、服務等于一體的具有自主進出口權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主營產品有高中低壓橡膠軟管、軟管連接件、軟管總成、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等,廣泛應用于工程機械、煤礦機械、化工、石油、食品、醫藥等領域。“任何一款產品的發展都有周期性,一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絕對不能依賴某一款產品,而是要不斷研發新產品,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利通科技董事長趙洪亮說,自主創新、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利通科技成立20年來,始終秉持“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于自主創新”的發展理念,不斷開拓創新,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研發和創新,使產品多元化,滿足市場需求。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2005年,趙洪亮發現同類國產液壓軟管使用的都是平面標識,而一些進口產品上的標志使用的是凹凸字條,既美觀又上檔次。為了讓產品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他帶領團隊研發該項技術,最終研發成功,成為國內首個在液壓軟管上使用凹凸字條標識的企業。一個小小創新舉措,讓產品銷量實現翻倍增長。
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自2008年起,利通科技與被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的青島科技大學開展校企合作,聯合成立產品研發中心,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實驗儀器設備優勢、行業引領優勢,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不斷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質量。
如今,利通科技已擁有自己的技術研發團隊,設有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檢測中心通過了CNAS實驗室認證。研發中心設有脈沖、爆破、耐火、鹽霧等二十多個試驗室,被評為河南省高壓橡膠軟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研發中心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已開始建設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研究所、液壓軟管研究所、工業軟管研究所、石油軟管研究院、密封技術研究所、金屬材料研究所、橡塑制品研究所、超高壓水力盾構裝備研究院和產品中試基地,為推動“專精特新”項目發展和解決行業“卡脖子”難題提供更多保障。
經過20年的技術沉淀和人才儲備,利通科技的多種產品在膠管脈沖疲勞性能、低介質滲透性能等方面具有技術優勢,產品開發能力、科研技術水平等方面具有與國際同行競爭的能力。
新品研發屢結碩果
近年來,利通科技立足液壓軟管主業,深耕液壓軟管細分領域。緊盯國內外行業發展趨勢,聚焦工程機械液壓管路系統簡潔化、輕量化、智能化、長壽命等需求,以“低彎曲、高壓力、長壽命、多功能”為發展方向,不斷推動技術迭代,在液壓軟管拳頭產品的基礎上研發出超級大力神低彎曲系列軟管,產品滿足工程機械全行業需求。該系列產品的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應用于中信集團、三一重工、徐工集團、山河智能、宇通重工、中煤集團、鄭煤機、洛陽一拖、杭叉集團、中國中車等知名企業工程機械上,實現了高性能產品的進口替代。
在石油鉆采領域,我國各大油田多采用硬管壓裂技術,裝備水平與國外油服企業相比差距較大。為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利通科技自主研發了頁巖油氣增產酸化壓裂軟管、高壓泥漿軟管、節流壓井軟管、井控軟管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個系列24個石油鉆采軟管產品。經中石油西部鉆探工程公司、中石化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使用,證明該系列產品能夠滿足15000 PSI超高壓工況下使用,具有耐腐蝕、耐脈沖、耐磨耗等優良特性,可以完全替代國外進口產品,相關產品已被西部鉆探、中原石油、華東工程、華北工程等國家大型企業或重點項目使用。利通科技已強勢進軍海外高端市場。
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業軟管十強企業”、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連串榮譽印證了利通科技在自主創新上取得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利通科技參與制訂國家標準四項、團體標準兩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17項、省級科技成果11項,承擔并完成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兩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6項。2021年11月15日,利通科技在北京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液壓軟管制造上市企業。
2021年,在化工原輔材料、海運費暴漲的背景下,利通科技秉持“一‘管’到底”的服務理念,分析不同產品實際工況環境,根據應用場景設計出挖機油管長壽命解決方案、超高壓水射流樹脂軟管解決方案、市政管網高壓大流量高效輸送方案、頁巖油氣增產酸化壓裂高效輸送方案等,由單一產品供應商轉變為管路系統設計服務商。
“未來,利通科技將堅定不移走獨創引領之路,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和技術研發力度,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持續推出高精尖產品,推進核心產品高端化、生產智能化進程,提升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爭做細分領域的市場冠軍。同時,加快企業由傳統的單一型生產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趙洪亮說。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