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分為可干預性和不可干預性兩類。
不可干預性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遺傳因素等,這些都是我們不能改變的。
可干預性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尿酸血癥、吸煙、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藥物、感染、情緒應激、抗凝治療等。
可干預性危險因素是腦卒中預防主要針對的目標。
具體措施為:
1.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近些年腦卒中在青年人群中發病率呈逐漸增高趨勢,相信大家旁邊都有這樣的活生生的案例,雖然青年卒中有一些特定的病因,但排在第一位的病因還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提前出現,造成提前出現的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煙、酗酒、熬夜、久坐不動、高熱量食物的攝入等,因此要戒煙、限酒、控制體重、作息規律、適度的體育鍛煉和合理膳食、良好的心態等。
2.防治高血壓、防治心臟病特別是心房顫動、防治糖尿病、防治血脂異常、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防治高尿酸血癥等。
不要陷入不敢吃藥、怕吃藥、亂吃藥的誤區,對一些年青的人群如果改變生活方式后是有可能停掉口服藥物的,但大部分人群是需要長期規律口服藥物,口服降壓降糖等藥物是遠遠利大于弊的,少部分人群出現的藥物副作用也是可以控制的。
最后讓我們攜起手來通過早期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主動地篩查及控制各種危險因素,從而達到使腦卒中不發生或者推遲發生的目的。(劉俊超 )
科普專家簡介
劉俊超:碩士研究生,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醫專二附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2005年畢業于新鄉醫學院,曾在北醫三院及湘雅醫院進修學習。擅長:各種急慢性腦血管病、腦出血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運動神經元病、周圍神經病、脊髓疾病、脫髓鞘疾病、神經系統變性病等神經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