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后,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進入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
6月17日,在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的倉庫,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超麥課題組副研究員張中州坐在一堆分好類的小麥旁,拿起一個個麥穗數好籽粒數,然后在本子上詳細記錄。
“這是穗粒數調查,能夠推算出小麥的產量,為篩選優質品種打下堅實基礎。”張中州說,這里的每一粒小麥,都有可能培育成優良的種子。育種工作雖然繁瑣,但是沒有這些工作就很難取得成果。
在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對小麥品種進行粒形及千粒重分析,檢驗每一個品種的不同特性。
“今年的天氣特點是小麥生長后期天氣干旱,干熱風比較嚴重。在此條件下我們重點選育的是抗干熱風、節水耐旱的小麥品系。”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副所長趙永濤對記者說,小麥考種在收麥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麥收講究的是搶收搶種,但對科研人員來說,收獲只是選育工作的一部分。
“一年又一年的種植、分離、篩選,最終我們會選到符合預期的小麥新品系。”趙永濤說,育種簡單來說就是創造“變異”,選育出高產、抗病等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狀品種。育種如同大浪淘沙,只有經過大量的雜交、反復的篩選、嚴格的區域試驗,才能選育出優良品種。
一次次的考種、篩選,科研人員用汗水澆灌出更加優質、高產的小麥新品種。
據了解,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已經堅持20余年進行種質資源創新研究,特別是針對小麥品種同質化嚴重的問題,通過不斷創新種質資源,把野生雜草節節麥、長穗偃麥草等的優良基因轉移到小麥上,培育出豐產穩產、抗逆性好、品質優良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