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衛健委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4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如何能讓老人有尊嚴、體面地度過晚年時光,是人們應該認真考慮解決的社會問題。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老年人常發病、多發病、易發病,以及病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護理問題困擾著千家萬戶,特別是傳統的依靠家庭和子女的養老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全國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寧雅秋說,“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將成為未來養老模式的新出路。醫養結合是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將醫院和養老機構的功能融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合二為一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寧雅秋認為,目前,基層的養老服務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鄉鎮養老機構大多數只有對老人完成生活照顧及簡單的文化活動服務的能力與經驗,突出了養而缺乏醫。雖然近年來類似于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機構和護理院都在提檔升級,但不論是從規模還是從內涵上看,與規范化的醫養結合式的養老機構相比仍有差距。
寧雅秋建議,我市應成立醫養結合管理領導機構,建立和完善醫養結合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部門間的協作聯動;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財政和民政部門應給予相應的資金補助;原有的養老機構可增設醫療服務資質,或者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強強聯合;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將政府、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等多方主體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要加強專業護理員隊伍建設,將養老護理員納入公益性崗位范疇,確保人才留得住。
如何讓老年人生活得更舒心、更幸福?市人大代表王衛峰提出,應該不斷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在原有的居住環境和社會關系中安享晚年,情感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也方便子女在閑暇時照顧老人。
王衛峰說,目前來看,我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源供給有限,特別是社區各類養老服務資源分散,整合利用效率低,老年人辦事也不方便。
王衛峰建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要科學規劃,實現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管理、醫療護理、文教體娛、緊急援助等一站式綜合服務。這需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具有作為綜合體公共服務平臺的樞紐作用,統籌行政資源、社會資源、市場資源等,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方便群眾辦事。同時,還要建立助老平臺,實現一網覆蓋的信息管理。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