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71”解碼基層治理看馬路街街道如何讓群眾幸福“滿格”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關于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部署要求,全面推行“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基層治理隊伍、基層治理機制、基層治理網格、基層治理平臺建設,持續提升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今日起,市委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工作專班推出《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專欄,刊發市直各部門、各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優秀案例及典型做法,促進基層組織交流互鑒、互學共進,推動基層治理經驗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效。
記者 郭嘉琪
當網格員叩響9類特殊群體的家門,將關愛送到群眾家里;當“七色光”志愿服務隊穿梭在6類隱患線索排查現場,織密安全防護網;當“源小智”小程序快速響應7類民生訴求,架起服務連心橋……在源匯區馬路街街道,一幅“黨建紅”引領“治理新”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
“紅服務”
解鎖居民幸福密碼
“‘96771紅服務’就是對9類群體必訪、6類線索必報、7類訴求必到、組建‘七色光’志愿服務隊、打造1個智慧平臺。”4月23日,馬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洋向記者介紹。
馬路街街道把每周二定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民服務實踐日,運用“96771紅服務”工作法,推動全體黨員干部下沉網格進行巡查,定期開展走訪慰問、化解糾紛、征集民意等活動,對違法建筑、安全隱患等排查上報。同時,開通0395-2196771服務熱線,居民訴求1小時內必有回應,突發事件10分鐘內必達現場,先后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1500余件。
“現在打個電話說一聲,街道干部和網格員很快就趕到現場。俺們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每周二有人上門教。”轄區76歲老人李毛妮告訴記者。作為重點走訪對象,街道干部時時關注著她的生活。她家的水管、燈管壞了,居委會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上門維修。“96771紅服務”工作法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推動服務模式由“被動等待上門”向“主動服務入戶”轉變。
“紅網格”
夯實基層治理根基
“咱院的門需要維修,咱們商量一下維修方案。”當日下午五點半,八一路社區團結路工務段二號院紅色議事亭內,小區樓院長丁春香正和幾名小區功能型黨支部成員商議設施維修事宜。這個曾經的“三無”小區建立“紅色物業”后,有了黨支部,也有了“紅管家”,大家齊心協力治理小區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團結路工務段二號院這樣的場景,在馬路街街道并不罕見。街道黨工委堅持“全覆蓋、一張網”原則,精準劃分治理單元,積極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組織體系,把46個網格建在群眾家門口;在商圈、公園、學校、醫院建立24個專屬網格,配備專(兼)職網格員383名,發動樓院長擔任“紅管家”,整合民警、醫生、律師、城管隊員等下沉網格,構建一貫到底、一體聯動的“動力主軸”和扁平化治理體系。
“云治理”
激活數字治理動能
依托源匯區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平臺,馬路街街道把基層黨建、民生服務、綜合治理等各類信息編織成“立體網”,縱向實現區、街道、社區貫通到底,橫向實現所有職能部門信息共享;運用“源小智”小程序,拓展基層治理應用場景,創新“互聯網+公共服務+政務服務”運行模式,每天開展網格巡查,把居民訴求上傳到智慧城市運行中心平臺,建立人、地、物、事、情、組織數據庫;通過“群眾點單、黨支部派單、黨員志愿者接單”,實現群眾訴求一鍵直達、三級閉環處置、服務精準提供,累計解決問題1100余件。針對新就業群體,馬路街街道建成全市首家24小時運營的“365”紅色驛站等29個服務網點,讓各類群體在享受暖心服務的同時,擔任“流動網格員”,成為基層高效能治理的“城市之眼”;與社區攜手打造愛心助餐、家庭教育、公益集市等項目,3個社區實現周六不打烊、服務不斷檔。“我們在配送外賣途中發現安全隱患就拍照上傳‘源小智’,不僅守護了社區安全,還能賺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外賣小哥原東洋說。這種“移動探頭”模式真正實現治理觸角全域延伸。
“下一步,街道將聚焦群眾需求,創新開展高品質幸福社區建設,完善服務機制,持續‘強網賦能’,提升治理效能,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讓群眾幸福‘滿格’。”劉洋表示。
責編:翟柯 審核: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