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去年以來,我市將項目建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和突破口,聚焦食品工業、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瞄準營養健康、食藥同源、未來食品三大主攻方向,謀劃實施一批以雙匯第三工業園、千億級氟硅新材料產業園等為代表的“三個五百億”項目,蹚出了一條新質生產力項目謀劃實施的新路子,注入了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持續謀劃實施大項目好項目。強化“三個五百億”這個引領,堅持以行業龍頭向“新”提質,扎實做好“老樹發新芽”“新芽成大樹”文章,不斷充實“三個五百億”項目庫,確保新質生產力項目達50%以上。用好創新平臺這個抓手,按照構建“頂天立地”創新體系要求,充分發揮中原食品實驗室等平臺“磁場”作用,持續深化“市、縣區+園區+高校+院所+企業”協同創新,深入推動“一轉帶三化”,凝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突出鏈群培育這條主線,聚焦“11+8”產業鏈,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用好“六職+全員”“雙招雙推”等招商機制,加快補齊產業鏈發展短板,把重大項目打造成業態相互賦能、優勢集成放大的綜合體,構建鏈條完備、要素齊全的全產業生態。
探索路徑開辟新賽道新藍海。聚焦龍頭帶動,持續創新創造。以雙匯第三工業園項目為代表,推動生產經營創新,實行“中央廚房+集中配餐+體驗店+電商”經營模式,推動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以金海氟硅新材料項目為代表,推動政企聯動合作創新,有效整合政策資源、技術資源、指標資源,把項目做成引領化工行業向新材料轉型、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標桿;以超高壓液體技術產業園項目為代表,推動產業發展業態創新,促使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加快推動企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專精特新”,加速優化組合。堅持源頭培育一批,引導中原食品實驗室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布局建設一批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形成“市場發現—研發—小試—中試—快速推向市場”的培育閉環;堅持成果轉化一批,篩選一批適合承接科研成果轉化的企業,推動企業與中原食品實驗室常態化開展成果轉化和服務對接;堅持特色催生一批,引導商家由“前店后坊”轉為工業化生產,推動胡辣湯等產業向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助力傳統小吃邁進產業化新“食”代。
強化服務構建新關系大生態。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轉段提升,引導勞動者、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持續提高政策落實的速度、精準度和惠企服務的便捷度、滿意度,全面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圍繞人才短板提高素質,動態征集企業人才需求,定期更新產業鏈人才圖譜,加快構建產業人才矩陣。圍繞升級改造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加大政策宣講力度,鼓勵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優惠政策,加速推動設備改造升級。圍繞要素痛點推動降本增效,加快水管網改造,提升天然氣供應比例,大力開展“四項對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降低電熱氣水、用工、融資、物流等成本。圍繞市場開拓幫助企業增訂單,常態化開展產銷對接,謀劃布局直播電商項目,大力度引進食品電商平臺、MCN機構,引導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在海外尋找新的增長點。圍繞企業問題完善解決機制,落實“五級問題閉環解決”機制,定期召開服務企業周例會,確保企業問題動態清零。圍繞梯次培育強化政策助力,豐富“政策工具箱”,研究出臺個性化支持政策,與上級政策相互補充,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