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精美的仿古牌坊巍然聳立、平坦整潔的柏油馬路縱橫交錯、現代化的小洋樓綠樹環繞、優雅別致的咖啡屋時尚典雅、標準化的產業基地產銷兩旺……
6月17日,記者走進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老應村,一幅和美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這幾年,應喜民給村里辦了不少好事實事,不僅捐錢修路、安裝路燈,還給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發養老金。誰家有困難,他都會伸手幫一把。村里的老少爺兒們都很尊敬他、感激他。”說起村里的鄉賢應喜民,村民應曉民高興得合不攏嘴。
應喜民是土生土長的老應村人,如今是山東應生集團的當家人。應喜民19歲時離開家鄉遠赴山東煙臺打工。他干過油漆工、電工、燈具銷售員等,在多個行業領域打拼過。1992年,應喜民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憑借過硬的工程質量、一流的管理等,應喜民將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建筑公司發展成為集團企業,業務涉及房地產、建筑、路橋、園林、金融、旅游、礦山、水產、裝飾、物業等。
在外打拼的應喜民沒有忘記養育他的家鄉,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老應村的發展時刻牽動著他的心。只要家鄉有需要,他就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這些年,他累計出資500余萬元,在家鄉修路、助學、扶貧濟困、改善人居環境等,助力鄉村振興。
應喜民是老應村外出成功人士回饋桑梓的典型代表。
近年來,老應村深入挖掘鄉賢資源,探索實踐“鄉賢+”新模式,不斷做活“承先賢、引今賢、育新賢”文章,著力把鄉賢“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硬實力”,引導100多名鄉賢由“東南飛”變為“鳳還巢”。
搭平臺,鄉賢集聚。老應村積極搭建回鄉創業平臺,對于有返鄉創業想法的鄉賢,實行“一對一、點對點”精準對接,幫助解決回鄉創業難題,已先后吸引13名鄉賢回鄉創業。搭建村企合作平臺。以老應村糧食烘儲基地為基礎,探索構建“鄉賢+產業+農戶”的共享模式,實施擁有收購、烘干、加工、成品制作完整產業鏈的小麥加工項目,預計村集體年平均增收30萬元,推動“鄉賢優勢”轉化為“鄉賢經濟”。建立黨員干部“一對多”鄉賢聯系機制,架起鄉賢反哺家鄉的“連心橋”,每年利用中秋晚會表彰5名“優秀鄉賢”,營造尊重鄉賢、熱愛鄉賢的濃厚氛圍。
鳳還巢,百賢聚力。該村積極建立鄉賢人才庫,搭建鄉賢回歸平臺,做到鄉賢人才“村里引、村里聚、村里用”。截至目前,已吸納了89名優秀鄉賢。打造“鄉賢會客廳”,成立鄉賢理事會、鄉風文明“督導組”,組建決策建議“智囊團”、創業致富“導師團”、慈善公益“志愿隊”等,積極開展“學鄉賢、作貢獻”活動;充分發揮鄉賢引領作用,鼓勵更多優秀年輕人回村。每年由鄉賢捐贈3萬元舉辦“送大學生進校園”活動,為優秀大學生送去路費及行李箱,激勵他們情系故土、回報家鄉,爭做新鄉賢。
結碩果,百賢星耀。老應村的鄉賢們累計出資超千萬元,為村里經濟社會發展、百姓安居樂業貢獻力量。為助力產業發展,該村通過上級撥一點、集體擔一點、鄉賢投一點的集資模式,累計投資380萬元建成烘儲物流基地,基本實現“收、烘、儲、運”等一體化運營,為附近村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59個,直接帶動農戶增收127萬元。為改善村內環境,由村集體和鄉賢共同出資為全村硬化道路1.2萬平方米,種植喬木3.5萬余棵,新增景觀綠化面積2200平方米,新安裝路燈400余盞,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同時,該村組建舞獅隊、舞蹈隊、秧歌隊,舉辦農民運動會、中秋晚會等,設置“榜樣的力量”宣傳一條街,每月為70歲、8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補貼,每年投入3萬元用于村級幸福院的日常運行,設置理發洗衣、裁衣修鞋兩個便民微服務室等,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下一步,我們將健全機制、擦亮品牌,激活鄉賢文化、用好鄉賢力量,加快和美鄉村建設,讓群眾生活更幸福。”黑龍潭鎮黨委書記王宏濤說。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