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區裴城鎮裴城村原名洄曲鎮,有1200多年的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歷史文化燦爛。唐開元十二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吳元濟縱兵作亂,宰相裴度帶兵討伐,在裴城村駐寨安營。為紀念裴度,當地人便將洄曲鎮更名為裴城,并為他建廟立碑,碑祠舊址至今仍在。村里還有裴城遺址、“北宋古橋”響水橋、彭家大院、賀家大院、官道驛站、山陜會館等古跡。走進裴城村,仿佛走進了歷史深處。
郾城是革命老區,裴城村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1947年至1948年,沙北縣委曾在村里辦公。解放漯河期間,陳賡將軍曾在村里居住。裴城村還走出了參加過長征的開國將軍蘇進。2020年9月,裴城小學更名為蘇進紅軍小學。
“裴城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51人,2020年10月20日已全部脫貧,老區人民也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紅利。”12月16日,裴城村黨支部書記黎春偉告訴記者。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裴城村建立結對幫扶機制,扎實開展“掛、包、幫”和“脫貧不脫幫”活動:為貧困戶提供公益崗位,使他們有固定收入;村“兩委”積極協調,使貧困戶在村里的企業就業,月均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為貧困戶申請無息貸款,幫助貧困戶發展花卉種植業及養殖業,使他們順利脫貧;建成扶貧車間,吸納貧困戶就業;開辦朝旭就業脫貧技能培訓服務公司,使村里幾名貧困戶經過培訓后順利就業,并帶動周邊1200多名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實現穩定就業。
村民奔跑在富裕路上。村里規劃了建材產業園區,村民創辦的5家建材企業入駐。村民薛進超創辦萬頭養豬場,彭紅杰創辦養牛場,彭永超建成占地20多畝的蓮藕種植園和水果種植園,彭帥創辦農業機械公司……
村內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村里的水泥路實現“戶戶連”,還修建了排水溝,村民用上了自來水。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有果”的標準,對村里主干道進行綠化美化。在村“二縱二橫”主干道、廣場、游園和新整治的坑塘等處安裝路燈和高桿燈。整治村內洄河周邊環境,坑塘變成了觀賞荷池。新建多處小型游園。
2013年12月14日,“中國傳統村落”首批名錄揭曉,我省共有16處村落入選,裴城村是其中之一。2014年3月,裴城村入選河南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村。列入傳統村落名錄后,截至目前,該村通過爭取資金修繕了7處古建筑。2018年,該村利用200萬元傳統村落省級補助資金,對古建筑院落進行改造,并整修了蘇進將軍故居。村黨支部委員張要杰說:“今后,村里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積極打造紅色革命教育研學基地,推動鄉村振興,讓村里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
責編:翟柯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