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5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淅川縣的1306戶5331名移民移居我市,他們全部來自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為了一渠清水送京津,他們告別故土,搬遷至我市,被安置在臨潁縣、郾城區、召陵區的6個村,在沙澧大地開始了新生活。
為了做好移民村后期幫扶工作,鞏固移民穩定發展,實現“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的目標,9年來,我市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政府扶持與移民自力更生相結合,在移民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扶下,各移民村穩定和諧,產業發展迅速,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如今,一個個整潔漂亮的移民村環境優美,穩定祥和。
扶貧助農增福祉
走進臨潁縣王崗鎮周灣村內的移民服裝廠,里面一派熱鬧的景象:裁剪區的工人們對布料進行裁剪、分類,方便后期進行縫紉制作;制衣區里縫紉機嗡嗡作響,只見20多名工人低頭伏在縫紉機前快速縫制布料,每個工人身旁的紙箱里都放著做好的成品;熨燙區里的工人手持熨斗對成品衣服進行熨燙后,轉交給包裝區的工人進行分類裝袋封箱……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區域有序忙碌。
王崗鎮周灣服裝廠(榮達服裝有限公司)創建于2015年,投資300余萬元,于2017年10月正式投產,是一家集加工、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服飾公司,先后和上海、浙江、鄭州、周口等多家公司合作,有3條國內先進的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為200萬套,為王崗鎮的經濟發展和扶貧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服裝廠的工人,大多是中青年女性。據村支書周保順介紹,現在村里大多數的男性都在外打工,家中留守婦女較多,正好服裝廠的工作也比較適合女性,不用出村就能干活掙錢,還能照顧家里的老小。“目前,廠里有職工110人,其中留守婦女98人、吸納村里以及周邊村莊貧困群眾12人,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就業保障。”周保順說。
今年41歲的村民張春玲已經在廠里工作了3個月,她因病身體不好,無法跟隨丈夫外出打工,平日就在家里照顧孩子和老人。“孩子現在上學都住校,我自己在家也沒有其他事兒,就來咱們村里的服裝廠干點活兒,每月能掙個幾百塊錢,這比待在家里閑著強。”張春玲笑著說。
除了服裝廠,村里還建有養殖場、魚塘、蓮藕泥鰍養殖基地、香菇大棚和一座容量達500噸的冷庫,年收益達十多萬元。據介紹,周灣村有3個貧困戶,已通過養殖、種植幫扶以及公益崗位幫扶成功脫貧。
臨潁縣王崗鎮周灣村發展得紅火,得益于我市推行強村富民戰略。按照省移民工作領導小組相關意見,結合我市移民工作實際情況,我市編制了6個移民村的“強村富民”規劃,找準符合各村實際的發展路子。依據“強村富民”規劃,我市充分利用省下達的移民生產發展獎補資金、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結余資金,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推動實施移民村生產發展項目,為移民村集體和群眾帶來實惠。通過幫扶,目前,我市6個移民村的產業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周灣村的蛋雞、肉雞、魚塘、蓮藕、冷庫、服裝廠等多個產業百花齊放;閆樓村的蛋雞、生豬養殖紅紅火火;嚴灣村的冷庫、生態有機肥、香菇大棚的發展也毫不示弱;羅山村的葡萄園讓人艷羨;申明鋪村的羽毛加工廠、機井配套工程項目、日光溫室蔬菜大棚亮點紛呈;余營村的旱鵝、稻蛙、蔬菜大棚、苗圃園各有千秋。
和諧發展奔小康
村莊布局科學合理,擁有村室、衛生所、超市、文化廣場、村小學等基礎設施,供電、有線電視、綠化、公廁、黨員活動室等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村外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及電力、道路等基本完善……從2010年搬遷至今,召陵區萬金鎮余營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以及各級政府的幫助下,已形成以花卉種植為主,香菇、蓮藕種植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被萬金鎮政府確定為美麗鄉村試點、黨建觀摩點。
“移民村的建設有產業支撐,村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提高。區里對我們村的街道墻面進行改造升級,還在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上下功夫。”余營村的負責人說。現在,余營村把建設美好移民村與鄉風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村里一面面墻壁變成美觀而又會“說話”的文化墻,村民抬眼可見。只要有人走進村里,目光就會被街道兩邊的展示墻吸引。在這些畫面中,有村況簡介、移民搬遷掠影回顧,有“三八紅旗手”“致富標兵”“優秀共產黨員”個人事跡展示介紹,也有村“兩委”班子目標責任、村內經濟發展歷程、鄉土風情展示……濃郁的文化風韻撲面而來。為突出文化墻宣傳效果,彩繪墻畫還以宣傳鄉村振興為內容,用簡單的色彩和線條勾畫出生活場景,將農村積極向上的內容繪制在該村臨街每戶村民家的外墻上,不僅裝點村里人的生活,而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鄉村文化。
提起鄉風文明建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村內“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婦”“好妯娌”評選活動,這把余營村的文明、和諧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據介紹,每一次評選由各小組推薦,再上報村委由全體村民共同評選,最終評選出來的家庭和個人基本情況上報區里,再在村內進行展示宣傳。“自從移民落戶到這里后,大家就開始評選‘好公婆’‘好媳婦’,每3年評選一次。今年5月份,第三屆評選活動結束,最終評選出的10位‘好公婆’‘好媳婦’的事跡,村委已經制成展板進行展示。”村婦聯主席張芬華邊說邊帶領記者觀看。展板上,和睦友愛的家庭氛圍、團結融洽的鄰里關系一一呈現在眼前。
移民村村民安居樂業,臉上洋溢著溫暖、幸福的笑容,充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讓移民同胞生活環境安穩下來,是我市移民村治理及穩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不斷創新移民村治理模式,充分發揮移民自治的積極因素,在全市6個移民村形成了村“兩委”領導、“三會”(民主議事會、民主監事會、民事調解委員會)協調管理、經濟管理組織和物業公司等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新型移民村社會治理機制。村民通過代表參政議政,實現村“兩委”班子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決策執行和財務收支等重大情況得到有效監督。村內定期召開會議,對村級各項工作進展及村級集體決策方案進行評議,擴大了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每個村由黨員、村民代表選出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團結一心,積極踐行“強村富民”戰略,組織和帶領群眾結合自身實際開辟發展新路子。在市移民辦的資金幫扶和政策支持下,分別建成了香菇大棚、服裝廠房等一系列產業項目和基本農田及水利設施項目。目前,每個移民村都有產業項目,移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文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強村富民,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市將繼續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順應移民的美好期盼,積極開展美好移民村建設,逐步提高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增強移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