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煎藥法論”中,提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在臨床應用中,中藥煎煮尤為重要,之前我們講過中藥特殊煎法“先煎”,相信大家有了一定了解。今天給大家分享下中藥特殊煎法的“后下”。
1.什么是后下
所謂后下,即中藥飲片應在煎煮結束前一定時間投入與其它中藥同煎的方法。后下的藥物多具有芳香揮發性、與水煎煮易水解或轉化等特性,后下的目的是防止中藥有效成分在煎煮過程中揮發或被破壞等。
2.后下的方法
后下的步驟是指在煎藥時,某些藥物(中藥飲片)不與其他群藥(中藥飲片)同煎,待其他群藥煎煮至一定時間后,再投入浸泡好的該類藥物共同煎煮至規定時間。
3.哪些藥物需要后下
按照中藥活性成分在煎藥過程中的變化,后下中藥可分為三類:
一是有效成分受熱易揮發的中藥。如:薄荷、砂仁、青蒿、沉香、豆蔻、徐長卿、降香、魚腥草均含有大量揮發性成分,入湯劑時煎煮時間過長會導致有效成分降低,一般在一煎結束前5~10分鐘投入,與其他藥同煎。
二是有效成分受熱不穩定的中藥。如:大黃、番瀉葉、鉤藤均含有受熱不穩定的活性化學成分,長時間加熱煎煮會使其有效成分減少,一般常在第二煎結束前10~15分鐘投入,與其他藥同煎。
三是長時間煎煮產生毒性成分的中藥。如:生苦杏仁,有小毒,后下可“破酶保苷”,保證藥效且避免產生氫氰酸毒性成分,一般在二煎結束前投入,與其他藥同煎10~15分鐘。而已用燀法、清炒法炮制過的燀苦杏仁、炒苦杏仁,則無需后下。
此外,部分中藥煎煮時間不同,臨床效應也不一樣,實際煎煮應遵醫囑進行。另外,現代中藥代煎常采用高壓煎藥機煎藥,整體處于密閉狀態,可阻止揮發性藥物的有效成分損失,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專家簡介
李佳,主治醫師, 碩士,畢業于河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專業,先后跟師學習于王祥麒、鄭玉玲等中醫名家,擅長中醫藥治療各種急慢性胃炎、胃痛、胃脹、腹脹、反復感冒、咳嗽、口腔潰瘍、變應性鼻炎、肺炎等脾胃、肺病,及結節性疾病、失眠、乏力、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調、多汗、痤瘡等亞健康中醫調理,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常見惡性腫瘤及放、化療后副反應的中西醫整體診療。(綜合門診 李佳)
責編:瘦馬 編審: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