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漁民趕馬拉動絞盤,使漁網在冰面下按照既定位置放置(無人機照片)。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2月26日,在查干湖冰面上,漁民從出網點打撈魚(無人機照片)。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2月26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近距離觀看冬捕盛況。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2月26日,在查干湖冰面上,漁民在做收網工作。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2月26日拍攝的漁民從湖里打撈到查干湖冰面上的魚。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2月26日,在查干湖冰面上,漁民在做收網工作。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2月26日,漁民從查干湖冰面上的出網點撈出大魚。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12月26日,漁民舉起從湖里打撈出的大魚。
查干湖位于中國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漁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每年12月末,在查干湖冰封湖面上,漁民先用冰錐在湖面上鑿出幾百個冰洞,然后利用穿針引線的原理將幾千米長的漁網按照冰洞間的連線形成合圍,再用馬拉絞盤收網捕魚,查干湖冬捕奇觀已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責編:瘦馬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