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再次釋放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鮮明信號,具有重大時代意義,為推動各個方面包括“三農”領域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領會全會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信心決心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科學擘畫與戰略部署,具有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這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這份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牢牢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務實可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學深悟透全會精神,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
要將學習好、貫徹好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把學習全會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結合起來,準確把握“六個堅持”重大原則的豐富內涵,通過集中學習、委員讀書活動、赴基層宣講等,深入界別群眾,積極做好統一思想、解疑釋惑、凝聚共識、增強信心等工作,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對標城鄉融合要求,進一步推動縱深改革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個體制機制之一著重強調,既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更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路徑。一要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h域是城和鄉的結合點,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紐帶,不僅能夠為城市產業轉移、農業人口轉移提供空間,還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要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利用的自主權,提升縣級公用設施建設水平和基礎公共服務、產業配套能力,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通過承接城市產業轉移,推動縣域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近就業崗位,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二要把握要素自由流動關鍵點。破解長期存在的“重城輕鄉、城強鄉弱”二元經濟結構,關鍵在要素。要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關于“人”,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制度性障礙,同時鼓勵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支教支醫,實現城鄉人口雙向流動。關于“地”,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使土地資源在城鄉間更高效配置。關于“錢”,要建立兼具多元化和普惠性特征的鄉村金融體系,支持農村小微企業,推動資本在城鄉間均衡分布。關于“技”,要用現代科技賦能傳統農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數字農業。三要抓住黨派履職發力點。要緊扣農村改革工作重點,精心選題破題、深入調查研究、深度協商互動,多提切實管用的意見、建議,讓更多調研協商的“金點子”轉化為破解改革難題的“金鑰匙”。要聚焦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深入開展專題民主監督,及時反映情況和群眾訴求,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要發揮民盟教育、文化、科技主界別優勢,團結帶領主界別盟員著力推動教育改革、加強科技創新,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