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月的救助金已經發到卡上了。”9月11日,家在召陵區林溪灣小區的潘大勇高興地對記者說。
潘大勇早些年因為車禍導致雙腿殘疾。2021年,召陵區翟莊街道燕山路社區負責民政的工作人員得知他的情況后,幫他申請了低保,2024年5月轉為特困供養,使他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當天,在潘大勇家,記者看到屋內打掃得很干凈,物品擺放有序。潘大勇告訴記者,社居委很照顧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有社工到他家幫忙打掃衛生。“逢年過節民政部門工作人員都會來看我,很關心我的生活。”潘大勇告訴記者。
這是我市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2024年以來,市民政局進一步加強城鄉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施分層分類救助,夯實社會救助基礎,提高困難群眾生活保障水平,兜牢兜實基本民生底線。
今年,我市印發了《漯河市民政局 漯河市財政局關于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通知》,將城鄉低保標準由城市每人每月630元提高至675元、農村每人每月440元提高至490元,同步提高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按照每月人均不低于城鄉低保標準的1.3倍執行。新標準7月1日執行,惠及5.8萬余名城鄉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潘大勇就是受惠者之一。
不斷提高救助標準的同時,市民政局多措并舉,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針對個人的不同情況,精準救助、及時跟進,為低收入人口提供多樣化救助幫扶,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實施臨時救助11058人次。
市民政局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持續與醫保、教育、人社和農業農村等多部門開展數據共享,入村入戶開展“敲門行動”,對社會救助預警信息反饋的預警對象、重病患者、新辦證殘疾人等進行走訪核查。實行申請救助或反映問題人員必訪、失能和半失能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必訪、分散供養特困精神障礙患者必訪、易返貧致貧人員必訪、臨時救助對象必訪制度,準確掌握被救助者的情況,確保應保盡保、按標施保、應退則退。
龐先生家在源匯區螺灣小鎮,離異,帶著兒子小明(化名)生活。小明三歲時被查出患有血友病。龐先生因為照顧兒子不能正常務工,父子倆生活困難。2018年,父子倆被納入低保范圍,基本生活有了保障。2023年,小明出現并發癥。源匯區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在入戶走訪時發現了該情況,及時幫父子倆申請了臨時救助,幫助他倆渡過了難關。
市民政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讓群眾對救助政策應知盡知。今年以來,全市民政部門在村(社區)廣場開展社會救助政策宣講238場次。市民政局開展救助政策進村(社區)活動,組織工作人員面對面向群眾詳細介紹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低保邊緣家庭及支出型困難家庭救助等各項民政惠民政策,現場答疑解惑、發放宣傳手冊,實現了1364個村(社區)宣傳全覆蓋。依托官方網站、微信群等,開展立體化宣傳,進一步增加社會救助政策透明度。制作短視頻《小漯說救助》30多期,點擊量累計達30余萬次。
“我們將不斷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讓社會救助工作更精準、更及時、更全面,全力保障困難群眾生活,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