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區保護古樹名木 守護歷史的綠色見證者
“這兩棵側柏樹齡都有300多年了。以前側柏后面是座寺廟,前面是學校,后來都建成了學校。村里的老房子都消失了,就剩下這兩棵古樹了。”3月25日,在郾城區商橋鎮清涼寺小學內的古樹側柏旁,大楊村黨支部委員楊洪波感慨地說。
根據古樹分類標準,樹齡在300年以上不滿500年的古樹屬于二級保護級別。“這兩棵古樹不僅因年代久遠顯得珍貴,還因其同一棵樹上生長著兩種形狀各異的葉子,即‘異形葉性’顯得更加特殊。”郾城區林業事務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廣宇對記者說。
據統計,郾城區共有42棵古樹,包括1個古樹群。其中,一級古樹9株、二級古樹7株、三級古樹26株,分布在商橋鎮、孟廟鎮等區域。這些古樹不僅是自然界的瑰寶,還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和情感。
古樹名木作為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其保護工作尤為重要。郾城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確保這些古樹生命的延續。
依法依規,規范管護。按照《漯河市古樹名木管理保護辦法》規定,堅持屬地管理、落實掛牌保護、強化搶救復壯、加強補充調查等要求,規范古樹認定、死亡古樹確認等程序。在認真普查的基礎上,對全區所有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檔一牌”建檔掛牌保護,增設二維碼,強化資源檔案管理,定期更新古樹名木和古樹群數據資源庫,保證每棵古樹都有自己的“身份證”。
依托技術,科學復壯。郾城區林業工程技術人員持續采用科技手段強化保護,探索減緩古樹衰弱的措施,積極引入無人機開展病蟲害防治、搶救復壯工作。根據古樹名木等級劃分和衰弱情況開展“一樹一策”評估,加大復壯、撫育力度,對癥實施病蟲害防治、施肥、增設圍欄、刮腐消毒、涂抹保護劑、封堵樹洞、加固、支撐等措施。
多方協作,深挖歷史。強化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逐步形成“一樹一檔”“一樹一策”“一樹一景”“一樹一文化”等運營機制,并整合資源,不斷挖掘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豐富古樹名木文化內涵,講好古樹名木故事。積極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宣傳活動,大力宣傳古樹名木資源特色和保護措施,營造保護古樹名木良好氛圍。
責編:翟柯 審核:王輝 終審:盧子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