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玲玲)“以前村里的坑塘里全是秸稈和生活垃圾,一到夏天滋生蚊蠅,氣味難聞,大家都繞道走。沒想到治理后水變清了,臭味沒有了,村里的環境也變好了。現在,大家沒事兒就喜歡在這里遛彎。”10月15日,提及村里的變化,郾城區龍城鎮大李莊村村民贊不絕口。
“我們對坑塘進行清淤疏浚,利用微生物技術改善水質,并放入魚苗,種植水生植物,構建良好的水體內循環系統,防止返黑返臭。”市生態環境局郾城分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以來,我們已完成52條省控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
曾經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坑,如今變成村莊的一道美麗風景。這要得益于郾城區持續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年初以來,郾城區積極組織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推動黑臭水體“動態清零”。
周密部署,找準責任落實點。郾城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區2024年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通知》《郾城區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動態清零”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進一步壓實各治理主體責任,明確治理重點。同時,成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專班,定期召開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推進會,及時解決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精準施策,找準治理關鍵點。根據溝渠、坑塘、溪流等不同類型水體,按照“源頭減量、綜合治污、生態循環”的要求,綜合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體凈化等措施進行治理。對淤積嚴重的水體采取清淤疏浚措施,妥善處理淤泥;對于滯流、緩流水體,采取水系連通和人工增氧等措施,提高水體的流動性及自凈能力,確保水質達標。同時,采用數字定位技術,對轄區24條國控、167條省控黑臭水體進行重新定位,數字化追蹤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情況,不斷提升治理效能。
常態長效,找準管護著力點。以實現“長治久清”為目標,健全村級坑塘長制度,督導鎮、村各級嚴格落實農村黑臭水體長效管護機制,壓實各級責任。定期開展治理“回頭看”,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對整治完畢的農村黑臭水體進行監測,確保水質達標。同時,大力開展宣傳工作,總結推廣治理先進經驗,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共同維護村莊的整潔和美麗。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