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在漯河市郾城區,有這么一支文物普查隊伍,他們不懼困難、無畏酷暑,帶著普查儀器,穿梭在田間地頭。盡管揮汗如雨、炎熱難耐,他們依舊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隱藏文物的角落,用專業知識和工作熱忱,積極投身于文物的發現與保護工作中。
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全面開展以來,郾城區普查隊員們秉承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投入到各項普查任務當中。鄉野一線、古村巷落、田埂菜壟、古址殘垣……每一處都留下了他們辛勤的足跡。
8月7日13點28分,正值烈日當空,李集鎮郭橋村,普查隊員還在持續摸排村內文物狀況。此刻,他們已在烈日底下持續工作5個小時。一些熱心的群眾看到普查組冒著烈日在魯正堂碑前徘徊察望,便主動進行了關切。
面對群眾的熱情問候,普查隊員李偉杰說道:“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僅是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次重要部署,更直接關系到郾城區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鑒于郾城區不可移動文物數量之多、分布之廣的特點,這無疑為普查工作增加了難度。但正因如此,我們深刻認識到時間的寶貴與責任的重大。只有分秒必爭,全力以赴,才能確保普查任務的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普查期間,在省局和市局的專業指導下,普查隊員們始終堅持“應查盡查,應保盡保”的原則,利用無人機、相機、移動端等先進專用設備,使得文物信息的采集更加全面、細致、準確。同時,通過建立文物數據庫和信息平臺,實現了文物信息的數字化管理和共享,為后續的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目前,普查工作組已對郾城區老城區、商橋鎮、李集鎮等片區20余處文物點位進行了有效復查、更新數據,并逐一對照確認,完成坐標信息采集、影像信息存檔、臺賬數據登記等工作,嚴格保證文物普查工作質量。
功惟崇志,業廣惟勤。下一步,郾城區將按照文物普查工作部署要求,持續推動復查與新發現兩項任務協同并進,力爭在調查階段取得更大實效,為國家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郾城力量。(通訊員:李偉杰、陳翀)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