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麥子比較干,機收速度快。我承包了600多畝地,一天就全收完了,畝產比預期高,平均畝產近600公斤。這多虧了技術專家的指導,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6月2日,新店鎮莊店村種植大戶趙哲峰笑著對筆者說。
今年上半年,郾城區組織實施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統籌420多萬元財政資金,及時有效開展小麥“一噴三防”,對全區37萬畝小麥開展統防統治和群防群治。“三夏”期間,該區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成立指導組,奔赴生產一線,圍繞夏收、夏種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及時解決農戶遇到的技術問題。
夏收期間,郾城區積極協調大型聯合收割機800臺以上、各類播種機6800臺、糧食烘干機62臺、應急救災機械340臺、打捆機30余臺,確保“三夏”生產快速有序推進。同時,依托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做優做強供應鏈,全區19.8萬畝優質強筋小麥基本實現訂單生產。
“我們推出的有糧食銀行業務,農戶可將收獲的糧食存在糧食聯合體,根據糧價隨時交易,方便農戶存糧、取現、兌換。如果一些農戶來不及收糧賣糧,我們有運輸車可以直接開到田間地頭把收獲的小麥運走。”雪健糧食綜合服務產業聯合體經理張江濤表示。
“今年麥子熟得比往年略早,麥子含水量少,大部分麥子都達到了二級麥的標準,質量相當不錯。”新店鎮農技推廣區域站站長劉國慶告訴筆者。
據預產測算,今年郾城區小麥平均單產597.59公斤,較上年增加35.67公斤。該區堅持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與前幾年相比,全區農藥用量減少了20.6%,每畝小麥的防治成本降低了28元,而小麥產量增加了80多公斤,且優質小麥的價格比同類農產品高出10%至15%。
搶收搶種的同時,郾城區還積極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引導合作社與種糧大戶簽訂秸稈購銷合同,通過秸稈打捆離田技術,讓秸稈變廢為寶,從源頭上助力“禁燒”工作,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解決了群眾犯愁的秸稈處理難題。
“從麥收開始后,我們就到附近的村莊進行秸稈打捆。秸稈捆一個可以賣2塊錢。”興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王科偉說,回收后的秸稈可用于發電、制氣、養殖等。
截至6月3日,郾城區37萬畝小麥已全部收割完畢;搶種20.01萬畝,占應播面積的54.1%。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