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要參加各種會議、填報各類表格?;鶎訙p負后,可以騰出更多時間服務群眾。”近日,一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社區工作人員說。
變化,源自我市為基層減負賦能的有力舉措。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把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作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重要任務,從“聚力、壯馬、輕車、暢路”四方面發力,努力走出具有漯河特色的基層治理新路徑,打造基層善治的“漯河樣本”。
黨建引領聚合力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建立市、縣兩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通過高位推動、上下聯動、橫向互動,著力構建一體化治理格局,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全面提質增效。建立機制聚合力。把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納入市委、市政府“4+10+N”重點工作“周交辦、月講評”機制,堅持扁平調度,強化過程管理,連續交辦“濫掛牌”治理、違規借調人員、推進“多格合一”等工作31次,集中講評8次,構建“交—督—評—考—查”工作閉環,推動基層治理難題逐個破解。全面統籌抓落實。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重點任務的分工方案》《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問題重點任務清單》等文件,分別從列出權責清單、推動編制資源和工作力量下沉、推進黨建聯建共建、加強基層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細化37條具體措施,逐條明確牽頭單位、完成時限,一體推動任務落實。以點帶面促提升??h(區)黨委書記、副書記和組織部部長分包聯系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觀察聯系點13個,深入鄉鎮(街道)、村(社區)一線,帶頭聽取基層反饋,研判解決問題。建立由基層掛職干部、選調生、駐村第一書記組成的觀察員隊伍,發揮“以下觀上”作用,精準收集、快速反映城鄉基層治理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傾聽基層“回音”中及時優化治理方式。
下沉資源壯大“馬力”
聚焦“小馬”力量不足問題,我市不斷深化“‘五星’爭創、四級聯動、全域提升”行動,把最好的資源、最優的政策向基層傾斜,通過人、錢、權多維賦能做“乘法”,讓基層有人手、有環境干事創業。推動人員下沉。大力實施“減縣補鄉”,推動事業編制人員下沉一線,平均每個鄉鎮(街道)增編35個。公開招聘社區工作者378人,將社區工作者隊伍擴充至1692人,達到每萬名常住人口配備18名社區工作者的標準。用好用活黨員干部“雙結對、雙報到、雙承諾”等載體,推廣“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做法,推動1123個市、縣(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5.4萬余名黨員常態化下沉一線,增強基層治理活力。深化共建聯建。探索推行“幸福社區+幸福小區+紅色驛站”幸福體系建設,發布全省首個幸福社區建設指南,建設“15分鐘高標準、高品質生活鏈圈”。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組織鏈條,在14個街道、110個社區分別成立“大工委”“大黨委”,構建駐區單位、非公企業、社會組織、新業態等多方聯動的治理體系,推動多元共治,民呼我應“96771”、“510圓桌會議”工作法等案例被中組部推介交流。全面加強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聘請223名外賣小哥擔任街道流動網格員,引導其參與消防安全、城市宣傳等活動。提升能力素質。用好“四個百優”(百部優質課程、百名優秀師資、百個優質基地、百家優質平臺)資源,建立跟班輪訓、實踐指導等幫帶培育機制,開展鄉(鎮)執法人員、電商直播帶貨隊伍、鄉村CEO等專業化培訓12期,受訓學員達1800余人;建立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人選“2+1”導師幫帶機制,為每名后備力量安排1名鄉(鎮)干部、1名村黨組織書記或駐村第一書記結對聯系,“一人一策”制訂幫帶計劃,助力“新兵”歷練成長。
松綁解繩助基層輕裝前行
我市堅持源頭治理、優化辦法,通過精細管理做“除法”,切實減輕基層負擔,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規范村級組織事務。實施黨建體檢“逐村行”行動,按照分級、分類、全覆蓋的原則,對全市1252個行政村、110個城市社區“過一遍”,全面了解掌握農村(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四個目錄”執行、基礎制度落實等情況,全面精簡規范村級事務。在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整治“濫掛牌”方面,全面清理打卡簽到、積分排名、統計在線時長等行為,解散各類為建而建、功能重復的工作群組1427個,清理村級組織標識標牌6293個。推動基層“權責對等”。以考準考精考實為出發點,研究完善鄉鎮(街道)考核工作辦法,創新提出“差異化考核”“反向評價”“滿意度評價”,切實優化精簡考核體系、方式和指標,讓基層干部從繁復考核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實上。賦予街道、社區對駐區單位的年度考核綜合評價權,對區域內公共事務的綜合管理權、規劃參與權、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建議權,著力破解基層干部“看得見、管不住”難題。
暢通基層治理新路徑
高效聯動做“加法”,因地制宜做“減法”。我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壓茬推進,健全責權明晰責任體系,不斷暢通基層治理之路。深化體制改革。以鄉鎮(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指導各縣區(功能區)制訂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賦權事項工作方案,對已下放的58項執法事項、10項服務事項開展調研評估。選定6個鄉鎮(街道)作為履行職責事項清單試點,堅持“一鄉一策”、分類指導,明確未列入清單事項不得擅自向鄉鎮(街道)授權、委托、下放,確保鄉鎮(街道)權責一致、資源和事權相匹配。加強運轉保障。市委連續6年堅持每年明確“夯基壘臺”十件黨建實事,列支1000萬元專項經費推動黨群服務中心提質升級等實事落地落實。探索“社區合伙人+社區基金”模式,喚醒了沉睡的社區資源,提高社區發展治理公益“造血”能力。升級服務平臺。大力推進辦事標準化、便利化、智能化建設,推動政務服務平臺向基層延伸,推動社保、醫保、戶籍服務事項全部錄入政務服務網,為群眾辦事“一網通辦”提供清晰指引。依托全市大數據平臺,開發建設智慧城市運營“多格合一”平臺。目前,全市已有24個鄉鎮(街道)完成智慧化平臺基礎信息錄入工作,錄入人口信息84.3萬條,房屋信息7.3萬條。
“隨著縱深推進破解‘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束縛基層的瓶頸少了,推動發展的‘營養劑’多了。下一步,我們還將持續深化減負、賦能常態長效機制,讓基層減負成效切實轉化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優化治理的效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