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我市遭遇持續高溫天氣,降水偏少導致土壤表層缺墑,給秋作物播種和苗期生長帶來不利影響。針對本次高溫天氣及旱情,我市上下多措并舉,全力保障夏種工作順利進行。
6月20日下午,記者在舞陽縣保和鄉看到,這里的萬畝良田郁郁蔥蔥,玉米苗長勢喜人。記者了解到,從6月1日開始,舞陽縣保和鄉通過馬崗應急引調提水工程及時將甘江河水引入灌渠,使該鄉2.4萬畝良田得到有效灌溉,迅速緩解了旱情。該工程自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以來,助力保和鄉實現農作物持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
大旱之年灌渠派上大用場
走進保和鄉,一望無垠的農田內,一排排綠油油的玉米苗和煙葉生機勃勃。一條灰白色的灌渠在農田內蜿蜒穿梭、時隱時現,優美的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
“剛收完麥子,灌渠就開始放水,持續了半個多月。你們看,我家的玉米苗都一拃多高了,長勢叫人高興。”在玉米地里察看苗情的村民何軍德笑著說,今年雖遇大旱,但灌渠幫了大忙,收完小麥直接種上玉米,連澆兩遍水,地里不缺墑。
在保和鄉孟莊村,見到記者來采訪,村民紛紛圍了過來。大家你一言、他一語,搶著發表意見。
“今年我們村能及時澆地,還是縣里和鄉里組織給力,提前對灌渠進行了清淤疏通。放水后還有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有啥問題在地頭就能及時解決,保障了抗旱澆地。”村民連彥平高興地說。
孟莊村有種植煙葉的傳統,目前全村有300余畝煙田。種煙大戶陳松宇今年種了100多畝煙葉。煙葉生長需要大量的水,目前他已澆了5遍水。“今年可算是感受到了灌渠的好處。灌渠派上了大用場。”陳松宇說。
“過去種地全靠天吃飯。如今灌渠直通地頭,旱澇保收。目前,我們村2300畝地都及時澆上了水,不僅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降低了種田成本。這項民生水利工程確實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兒里。”孟莊村黨支部書記連書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有了灌渠的便利條件,這幾年村里糧食實現了連年增產,今年他們村的小麥平均畝產在1300斤以上。相比過去,全村小麥平均畝產凈增200斤以上,煙葉畝產凈增100斤以上。收入提高了,農民種田的信心也更足了。
民生水利工程得民心
保和鄉地形條件較為特殊,舞陽崗橫亙東西全境。其中,馬崗村海拔102米,為全市最高處。由于地勢原因,這里地下水位較深,打井不易,成了舞陽縣最“缺水”的地方。過去,由于水利灌溉設施不足,每逢遇到干旱少雨的年景,農戶們只能“望天收”。
保和鄉黨委委員、副鄉長何欽森說,歷史上,保和鄉曾經修建過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由于年久失修,功能日漸衰退,農民抗旱澆地依然是大問題。
水是農業的命脈。看著老百姓常年為澆水吃苦受罪,當地政府十分著急。舞陽縣及保和鄉也把建設農田水利工程作為重中之重,多次向上級反饋,申請資金扶持。
2017年8月,經河南省水利廳批準,總投資1887萬元的舞陽縣保和鄉馬崗應急引調提水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設計總灌溉面積2.4萬畝,年供水量339萬立方米。2019年,該工程正式投入使用,當年就開始發揮作用,困擾保和鄉多年的農田灌溉問題迎刃而解。
舞陽縣水資源綜合保障中心主任孫干業介紹,該項目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充分利用了保和鄉的地形特征。保和鄉西邊的甘江河是澧河的最大支流,上游是燕山水庫,水質好,水源有保障。他們通過考察論證,在甘江河右岸建設了一座一級提灌站,將河水提至灌渠,又在海拔最高的馬崗村設計了一座二級提灌站和一座1500立方米的蓄水池,還設計了四條輸水渠,可以利用海拔優勢快速為周邊農田供水。
“在今年夏天的抗旱中,舞陽縣保和鄉馬崗應急引調提水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有效保障了灌溉用水。”孫干業說。旱情發生后,舞陽縣水利局立即組織相關人員提前檢修設備、清理疏通水渠,積極協調上游水庫放水。在抗旱灌溉中,舞陽縣水利局又加強調度,組織人員配合鄉政府加大巡察維護力度,確保建有所用、發揮實效。
有了舞陽縣保和鄉馬崗應急引調提水工程的保駕護航,保和鄉真正實現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如今,這項民生工程成為老百姓口中的“致富渠”“連心渠”“幸福渠”。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