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預制菜產業迎來高速發展階段,全國各地紛紛布局,呈現井噴式發展。省政協委員婁曉宇一直關注預制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并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提交了《促進預制菜產業園區+產業鏈融合發展,讓“豫”制菜引領市場的提案》。
婁曉宇在調研中發現,《2022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已達4196億元,預計2023年可達到5165億元,并且在2026—2028年間成為萬億級的大產業。在預制菜產業發展上,我省與廣東、山東等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政策支持和投入不足,缺乏預制菜龍頭企業,需要在產業扶持力度、企業數量、上市企業數量與規模、產業園區建設投入等方面持續發力。二是預制菜產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迫切需要具備食品安全保障、感官品質控制、營養與保健知識、速凍解凍技術、包裝材料與技術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我省缺乏專門培養預制菜復合型人才的機制,不能滿足市場需要。三是預制菜企業產業體系發展不明顯,存在生產設備自動化程度低、產品相對單一、更新過程較慢等問題,同時需要先進的倉儲物流體系及冷鏈運輸技術支撐。四是預制菜企業質量管控不完善,預制菜在感官品質、食材分量、產品衛生等方面與消費者的預期存在一定差距,抗風險能力較低。
婁曉宇建議,要促進預制菜產業園區+產業鏈融合發展。一是健全機制支持預制菜產業發展和研發能力提升,政府相關部門要針對預制菜發展制定政策,搭建食品研究機構與高校支持平臺,緊跟市場需求增強產品研發能力,引導和支持預制菜產業園區和相關產業鏈完善和發展。二是加強預制菜企業體系和產業標準建設以及預制菜產業標準體系和企業體系建設,做大做強預制菜產業,形成產業優勢,打造產品新名片。三是全面落實預制菜安全管控責任,加強對預制菜生產環境、設備衛生及員工行為有效管理,保證預制菜的質量安全,真正把預制菜的安全作為食品行業的生命線,贏得廣大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信任。四是逐步細分預制菜市場,積極探索以全國各地特色食材、藥材為原料的差異化和精品化發展路線,采用先進的殺菌技術和包裝技術手段、走短保質期路線占領高端市場。根據各地菜系的特色,選擇一些適合預制加工的菜肴鞏固普通市場,與大型商業區、居民社區、醫療單位合作,對特殊人群如孕婦、哺乳期婦女、慢性病患者、有基礎病的老年人等有特殊需求的群體進行預制菜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