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省交通運輸廳與市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共建特色物流樞紐經濟先行區。8月31日,市委書記秦保強到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調研,提出要聚焦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的生長、匯聚、停留、賦能,變要素“流量”為價值“留量”,著力打造樞紐經濟先行區。這意味著我市正迎來構建大樞紐、發展大物流、形成大產業的黃金機遇期。在現代化漯河建設的新征程上,我市正瞄準目標定位,發揮特色優勢,奮力書寫樞紐經濟的大文章,努力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發展。
構建綜合立體交通網
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書記樓陽生調研漯河時的講話精神,加快融入鄭州都市圈,積極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為打造鄭州都市圈出海口、打造全省重要的物流樞紐和“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示范基地、做大樞紐經濟提供硬件基礎設施支撐。
“十四五”期間,我市總體謀劃了40余項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計劃總投資1000億元,積極構建“大框架、大繞城、大連通”的交通網絡。
2019年7月,漯河港正式開港運營,標志著漯河開啟航運發展新篇章。江蘇的小麥、新疆的純堿、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原木等經由漯河港陸續到達我市企業和全國各地。同時,洽談開通漯河港到越南、老撾的大宗貨物通道,把中原地區的化工及礦業資源出口到東南亞,把東南亞地區的稀有金屬、糧食等運往國內。
當前,我市正加快漯河臨港鐵路專用線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將實現鐵水聯運無縫銜接,促進中、東部地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冷鏈貨物從漯河港運到上海,原來預計需要14天左右,航線開通后,僅需6天就能到達,大大節約了貨物的運輸時間和成本。”漯河港相關負責人說。
臨港經濟全面起勢,陸港經濟同樣朝氣蓬勃。2022年4月,漯河經北部灣港至泰國的國際貨運班列開行,鋁合金輪轂、干制香菇、陶瓷餐具等被運往生產企業和消費者手上。如今的漯河正借助水陸、河海、鐵海聯運國際物流樞紐加速崛起。
除此以外,平漯周高鐵開工建設,許信高速建設進度加快,周漯平高速實現全線開工,我市“十字形”高鐵、“井字形”高速立體網絡正在加速形成。
在市內,西環一期(S222開遂線)建成通車,東環路與南環路改造實現貫通,國道107漯河境東移新建工程開工建設,全市大外環格局基本形成。
“今年以來,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完成投資23.41億元,已完成全年投資計劃的76%。其中,高速公路完成12.97億元,干線公路完成7.79億元,水運完成7106萬元。”在日前舉行的省交通運輸廳與市政府共建樞紐經濟先行區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副市長吳玉培說。
我市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開創交通運輸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蹚出樞紐經濟新路子
2022年8月,我市明確提出要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卸車、裝車、送貨……圓通、申通、韻達、順豐、德邦等快遞企業每天有序忙碌著,全省50%以上的郵件在漯河中轉,日處理1500萬件以上。忙碌的物流園區,正是交通優勢帶動樞紐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
圍繞“流量”變“留量”,加快物流優勢提質升級,我市研究制訂《漯河市促進物流業提質增效專項行動方案》,著力實施培大育強、招大引強、集群培育、創新引領和品牌打造5大行動,在優勢再造的同時為經濟增長提供新支撐。
位于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傳化(二期)智慧物流產業園,是漯河構建“公鐵水”多式聯運綜合交通的核心項目之一,著力打造服務商貿業的智能物流供應鏈平臺,加快構造“通道+樞紐+網絡+平臺”的區域物流運行體系,為打造鄭州都市圈開放樞紐節點、綜合物流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園區已聚集商貿物流企業120多家,可實現年度貨運周轉量約500萬噸,年營業額約2億元。”該項目負責人說。
同樣,順豐冷運物流港暨區域總部項目的建成,也將進一步推動臨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倉儲配送一體化,現代物流與冷鏈物流兼容的區域物流樞紐港。
今年以來,我市交通物流領域專項再貸款“運通貸”落地257家貨運物流企業,金額達1.77億元,位居全省前列;新增營運貨車1643輛;1至7月份客貨運周轉量綜合增速15.48%,居全省第一位。食品產業電商快件在快遞業務量中占比超60%,躋身河南省第二大快遞分撥轉運中心。
在高質量商貿物流的有力支撐下,我市樞紐經濟騰飛在即。對內,輻射全國的物流成本低、效率高,發展“停留經濟”,加快國內國際資源要素集聚、賦能,真正變要素“流量”為價值“留量”;推動優勢產業向漯河轉移,打造新的支柱產業、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勢更加凸顯。對外,創新“快遞+食品制造”“快遞+農產品供應”“快遞+電商銷售”等模式,加快漯河食品、農產品等走向國際市場,真正實現了“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有機統一。
“這是一條奔騰向前的活力之河,滔滔不息,帶來加速奔跑的澎湃動力……”就像《今朝漯河》中描繪的那樣,我市正圍繞強樞紐、暢循環、聚產業、促融合,發揮中國食品名城的品牌優勢,加快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打造樞紐經濟的先行區,為我市高質量建設現代化食品名城提供不竭動能。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