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漯河食品產業總規模超2000億元,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國的五十分之一,撐起全市經濟“半壁江山”。隨著漯河食品產業發展壯大,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
當下,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視人才。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全力推進高層次人才引育工程,各方英才匯聚到現代化漯河建設中來,為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集聚人才優勢、厚植發展后勁,尊重科學、尊重創新、尊重人才已經成為現代化漯河的最鮮明標識。
城市發展的快慢,根本在人才。年初以來,從中原食品實驗室科學家大會暨漯河市創新發展大會,到“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食品領域專場招聘暨系列人才政策新聞發布會,再到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食品領域專場招聘會(漯河)……一項項務實舉措擲地有聲,充分彰顯了市委、市政府人才興市、人才強市的發展戰略和堅定決心。
引才——龍頭帶動 建強平臺 打造人才“磁場”
“漯河市十分重視創新和人才建設,以中原食品實驗室為引領,充分發揮省內外專家學者的作用,持續培育未來新興食品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強勁的發展勢頭。”6月25日,中原食品實驗室糧食加工團隊首席科學家、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全谷物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譚斌表示。
人才旺帶動產業興。市委、市政府以龍頭帶動、建強平臺、高校提升為抓手,舉全市之力推進中原食品實驗室建設,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社會資本等多方參與。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學院院長任發政擔任實驗室主任,匯聚11名院士分別擔任學術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和委員以及首席科學家,組建了23支由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和30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組成的創新團隊。在平臺建設方面,成立市科技創新委員會,設立總規模不低于50億元的食品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鼓勵引導食品企業創建各類研發中心、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對成功申報國家、省、市級的各類創新平臺、實驗室等進行獎補,推動企業招引“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及副高以上食品專業人才3746人。依托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打造食品公共研發平臺,采取市校共建、共購、共享科研裝備模式,幫助食品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中試。
同時,我市將高校作為鏈接“人才”“產業”的重要抓手,全力支持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漯河醫專申本工作,開展高校申本引才行動,新引進91名高級職稱人才和46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目前,漯河食品職業學院升格為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已通過省教育廳初審、省政府公示,進入教育部專家組復核階段。漯河醫專對標本科院校要求,優化辦學條件,提升辦學水平,已列入中期本科設置調整規劃。
育才——創新方式 多元厚植 打造人才高地
去年10月,在法國舉辦的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上,來自漯河技師學院的兩名選手侯坤鵬、唐高遠在移動機器人項目中奪得金牌,實現了我省本土培養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金牌零的突破。“辦校以來,學校一直注重舉辦實際操作方面的競賽,先后涌現出一大批國家級、世界級大賽種子選手。”漯河技師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何保障專業人才自主培養的高質量?對此,我市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實行“企企、校企、政企”聯動,著力建設行業領先的食品產業人才培養基地,精準培育急需人才。
產業聯盟育才。探索企企聯合的人才共育模式,組建功能食品、食品包裝、辣椒、鹽化工等7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聯盟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共享資源設備,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技術攻關。食品產業聯盟先后承辦5期食品產業高端論壇,87家聯盟企業派出技術骨干參加,學習前沿技術,提升創新水平,推動食品產業整體創新升級。鹽化工產業聯盟每年制訂聯合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大企帶小企、龍頭帶周邊”的人才幫帶培養機制,為聯盟企業年均培養專業技術人才500人。
產教融合育才。深化校企聯合育才,依托全市4所高校、11所中職學校、1所技工學校,推行訂單培養、工學交替、校企融合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先后與雙匯、三全等120家省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合作,開辦企業冠名班、定向培養班,每年開展新錄用員工、技術骨干系統培訓,年均定向培養技能骨干人才3000人。實行“產業學院建在高校、實踐基地落在企業”,在漯河食品職業學院設立雙匯商業學院、衛龍產業學院、大匠烘焙學院等二級學院,在南街村集團、中大恒源生物建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研究生產學研實踐基地等,以高校導師和企業工程師“雙導師帶徒”方式,推動校企人才共育。
競賽引導育才。拓寬產業人才實踐教育培養渠道,探索“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舉辦“漯創樂業”創響沙澧大賽、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鄉村振興創業大賽、巾幗科技創新大賽等,引導食品產業人才將科研項目轉化為參賽項目,推動產學研用融合,助力人才創新創業水平提升。我市通過舉辦各類大賽,累計選拔培養創新創業人才500余人,培育創新團隊70余個,帶動產業創新能力大幅躍升。
用才——強化對接 以才興產 打造高端“人才鏈”
在漯河泰格醫藥生物有限公司,杭州泰格醫藥董事長葉小平博士定期帶團隊為企業發展理思路、定方向,把在上海研發的治胃病藥物放到漯河生產。葉博士還先后組織上海恒翼醫藥董事長李元念博士團隊、美國方達醫藥中國區總裁戚亦寧博士團隊等科研團隊齊聚漯河,成立了泰格生物醫藥產業園,致力打造百億級新興產業。
在衛龍集團,朱蓓薇院士團隊和十幾名博士圍繞辣條健康營養化研究,為企業研發新產品56個,助力企業年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
在漯河,人才興企、人才強產的故事數不勝數。企業發展態勢良好、產業提檔升級的智力支持緣何源源不斷?這一切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圍繞做強做優產業,強化產才供需對接,精準引聚與產業高度匹配的各類人才的結果。
圍繞人才興企戰略,我市開展食品產業人才緊缺指數調研,重點摸排倍增企業、億元培育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對食品人才的需求,編制緊缺人才專業目錄,列出人才需求、項目、資源和政策“四張清單”。創新“四同步”工作法,做到人才工作與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即:招商推介時,人才招引同步宣傳;項目洽談時,人才招引同步對接;項目審定時,人才部門同步參與;項目落地時,引才政策同步兌現。
圍繞打通“食品+生物醫藥”,我市引進國家重點人才計劃專家成立的微生物學博士團隊,在漯投資建設亞洲最大的益生菌菌種生產線,探索“益生菌+產業”模式,與雙匯、衛龍、元氣森林、良品鋪子等46家企業合作研發益生菌類食品,推動傳統食品向功能食品加速轉型。
圍繞解決食品產業發展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我市實施技術攻關“揭榜掛帥”,選出創新性強、影響力大、具有帶動作用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面向社會公開張榜。揭榜方按項目要求與發榜方對接,研究制訂項目可行性方案,細化合作內容,簽訂技術合同,成功揭榜的項目由市財政按照合同總額30%給予資金支持,納入市級科技創新庫進行管理。目前,已入庫項目136個,面向全國發布項目榜單47個,成功簽約23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引用“外腦”解決食品產業發展難題。
留才——優化機制 涵養環境 打造最優人才生態
“公司全力支持專家團隊科技研發,每年獲得自主核心發明專利十項以上,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天然色素提取生產企業和國內行業標準制定者。”6月26日,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院士和專家團隊在公司科技研發中享有充分的主導權,專家團隊能享受最大程度的科研自主權、立項選擇權、經費管理自主權等。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方法是建立良好體制機制。我市緊盯制約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點、影響人才作用發揮的堵點和難點,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政策環境,推動產才融合向縱深推進。去年,我市獲批建設食品領域省級中試基地2家,引進12個研發團隊130余名專家,成功轉化科技成果135項,累計實現中試服務收入1.9億元。
“來到中原食品實驗室,我充分感受到漯河對創新的重視、對人才的關愛,體現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活力、蓬勃朝氣和重才、引才、聚才、惠才的胸懷,為我們科研團隊做好科技轉化、助力食品產業鏈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6月25日,河南科技大學教授、漯河食品職業學院副院長、中原食品實驗室副主任、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陳樹興說。
真金白銀的投入,讓人才更加安心留在漯河。來漯投資后,漯河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曙光每年可享受60萬元的生活補貼和安家費,公司13名高層次人才也一并享受每年12.52萬元的獎補資金;雙匯、衛龍等食品龍頭企業還免費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并對碩博人才額外給予學歷補貼。
為讓人才心無旁騖干事創業,我市深化領導干部聯系專家人才制度,推行人才獎勵補貼、職稱評聘等19項人才服務事項一站式受理、限時辦結,給予人才生活、購房、租房等支持,啟動建設人才公寓3000套,探索實行高層次人才購房、子女入學、薪酬模式、就醫保障形式、編制服務、人才基金使用“六可選”模式,以最大誠意、最好政策、最優服務集聚人才。
圍繞食品專業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和食品類高新技術引進、研發和創新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等,我市出臺支持創業帶動就業“16條措施”,設立總金額為1億元的創業擔?;?,頂尖人才參與食品產業化項目給予最高3000萬元資金扶持。聚焦智慧農業、智能裝備、消費升級等新技術、新業態領域,重點扶持處于初創期、成長期的優質企業,預計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約50億元,助推食品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做大做優做強。
“我市將以建設全國食品人才高地和區域人才中心為目標,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主線,以‘百千萬’引才計劃和‘三二一’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為支撐,突出人才引育、平臺建設、產才融合、生態優化四項重點,大力實施政策優化、松綁放活、高層次人才倍增、育才提檔、企業人才培育、技能人才培養、服務優享、平臺提升、品牌塑造等十大行動,引進更多緊缺型、實用型、創新型、專家型優秀人才,營造近悅遠來的優良人才生態。”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