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黑龍潭鎮,黑龍的傳說流傳已久,黑龍不屈不撓的精神對人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深遠意義,也給黑龍潭鎮帶來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年,“黑龍潭傳說”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再次受到關注。
黑龍潭鎮龍王廟。
從民間傳說到非遺項目
今年67歲的周慶民是黑龍潭鎮北街村人,也是“黑龍潭傳說”項目的主要傳承人之一,從黑龍潭鎮政府退休后,居住在市區雙匯路附近。“我小時候,鄰居是一位私塾先生,對‘黑龍潭傳說’比較了解。我經常聽他講‘黑龍潭傳說’,至今仍記憶猶新。”周慶民說,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黑龍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人,傳說中描繪的幸福生活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
近年來,區、鎮兩級政府部門都比較重視文化建設,邀請周慶民等人對“黑龍潭傳說”進行總結、完善,形成文字。今年,“黑龍潭傳說”正式入選我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寓意正義戰勝邪惡
黑龍潭因何得名?周慶民給出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黑龍潭鎮原名青龍鎮。青龍鎮有一個深潭,相傳里面住著一條青龍,因此該鎮被命名為青龍鎮。清朝乾隆年間大興文字獄,青龍鎮有一周姓進士覺得“青”與“清”音同字近,恐受其害,就將青龍鎮改名為黑龍潭鎮。
還有一種說法更具傳奇色彩。相傳沙河附近的一個深潭里住著一條黑龍,性情溫順、勤勞善良,故此處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過著幸福安穩的生活。后不知從何處來了一條黃龍,欲把深潭據為己有。兩龍之戰歷經九九八十一天,黑龍戰敗,黃龍占據深潭。黃龍喜怒無常,稍不如意便讓河水泛濫,令百姓苦不堪言。
黑龍戰敗后無處藏身,化作一名黑漢,在當地大戶楊世衛家種菜。有一年大旱,其他人家的莊稼都枝枯葉焦,唯有楊世衛家的菜園一片翠綠。為了弄清楚原因,一天晚上,楊世衛潛入菜園偷偷觀察,發現黑漢來到井邊,變成一條黑龍躍入井中,頓時水花四濺,滿園濕潤。后黑龍告訴楊世衛,自己的龍宮被一條黃龍占據,三月十八日是它的生日,它與黃龍約定當日決戰,屆時,請楊世衛組織村民準備兩輛車,一輛裝饅頭,一輛裝磚頭、石灰,看到河水翻起黑浪時,就向河里扔饅頭;看到河水泛起黃浪時,就向河里投磚頭、撒石灰。
最終,在村民的幫助下,黑龍戰勝了黃龍,奪回深潭,繼續守護一方百姓。
“黑龍潭鎮已有1000多年歷史了。這里水利資源豐富,民國年間曾是漯河通往沙河下游周口的中間航運站,商賈云集,船只星羅棋布,一派繁華興旺的景象。”周慶民說,黑龍潭鎮人杰地靈,百姓生活幸福,才孕育出富有傳奇色彩的“黑龍潭傳說”。
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
“黑龍潭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不屈不撓、忍辱負重精神的敬仰,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在黑龍潭鎮,黑龍的傳說家喻戶曉,“黑龍精神”起到了引導教化民眾的作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黑龍潭自古就有一座龍王廟,也叫龍王宮。”周慶民告訴記者,“原來的龍王廟已不復存在,現在的龍王廟位于黑龍潭鎮北街村,是1975年洪災過后興建的,是目前‘黑龍潭傳說’的實體傳承物。”周慶民說。
黑龍潭鎮黨委書記王宏濤告訴記者,近年來,在“黑龍精神”的引領下,鎮、村兩級干部齊發力,按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善了農村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配套,正在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在新的發展規劃中,我們打算建設龍潭古鎮,探索產業發展新途徑,讓古老的神話故事在新時期繼續釋放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王宏濤說。(記者:尹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