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歲數大,重活兒干不了,潘紅沛請我幫他看大棚,他真是好人!”日前,在舞陽縣脫貧戶潘紅沛經營的香菇大棚里,提起潘紅沛帶領大家共同脫貧的故事,正在看大棚的貧困戶韓春香不住地稱贊。
潘紅沛是舞陽縣孟寨鎮潘樓村村民,當地群眾都稱他為香菇種植致富能手。脫貧路上,他不僅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脫貧,還主動幫助村里其他貧困戶脫貧。
過去,潘紅沛家里幾畝地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收入不高,家庭主要收入靠他一人在外打工。潘紅沛父母身體不好,長年吃藥,孩子上學,2014年,潘紅沛家被村里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潘紅沛在政府脫貧政策的引導下,開始發展香菇種植。萬事開頭難,經驗上的欠缺,使潘紅沛脫貧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菌種怎么選?棚里的溫度要控制在多少度?濕香菇賣得好還是干香菇賣得好?……這些問題都需要潘紅沛慢慢摸索著解決。可惜的是,第一年的嘗試并沒有給潘紅沛帶來任何收益。憑著踏實肯干的韌勁和不服輸的精神,潘紅沛終于在香菇種植的第二年有了收益。接著,潘紅沛擴大香菇種植規模,并且還雇用村里的貧困戶一起管理大棚。
韓春香就是潘紅沛雇用的貧困戶之一。潘紅沛邀請她給自己看大棚,一天給她50塊錢。“有時候紅沛怕累著我們,半夜偷偷一個人在棚里干到天亮。人心都是肉長的,人家這么對我們,我們得報恩。”這些在大棚務工的貧困戶,都非常感激潘紅沛多年來的照顧。正是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2017年,潘紅沛種植的1.5萬袋香菇年產值達到8萬元,實現脫貧。
在潘紅沛的帶動下,現在的潘樓村香菇大棚已發展到了15畝,初步形成了產業規模。提起潘紅沛,大家都豎起大拇指,把他當成學習的榜樣。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