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中提到‘支持漯河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試點’,這是對漯河這些年生態建設和城市建設的充分肯定。對漯河來說,這也是我們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機遇,與我市生態宜居名城建設的目標是吻合的。”1月18日,省人大代表寧雅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市應該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積極推進這項試點工作,把漯河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望得見樹、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名城。
寧雅秋認為,國家開展“城市雙修”試點的目的是促進城市轉型發展,防治“城市病”。漯河這些年城市建設雖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也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夏天一遇暴雨,一些地方就會形成內澇,城市變成“海洋”;市區道路通行能力差,上下班等出行高峰時段擁堵嚴重,缺少停車位;違法建筑治理難度大并時有反彈,城市景觀受損等。這些都是城市“生病”了,需要防治。
寧雅秋說,“城市雙修”試點是省政府對漯河探索城市轉型發展的殷切期待。開展城市“修補”工作,要動員全市人民積極參與,進行一次“城市病”大排查,切實把影響城市形象、影響宜居生活的問題找出來,進行分類梳理,研究修補對策,細化成具體的工作,落實到責任單位,下大力氣加快修補步伐。只有這樣,漯河才能逐步由“粗放”變得“精細”,變得更加人性化,成為人人向往的宜居城市。
寧雅秋建議,生態修復方面,要做好“水”文章,充分借鑒沙澧河開發建設的成功經驗,對漯河全流域內河水系進行規劃,建設有影響力的“中原水城”。開展生態修復,就應該把流經漯河的每一條河流,不論大小都進行治理,科學規劃,引流蓄水,利用水對生態環境的滋養功能,最終恢復再現那種“魚美蝦肥,水草繁茂”的水鄉景觀。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