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昔日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的困境,孫中嶺深入調研,提出并實施了“確權—流轉—分紅”三級跳戰略,成功整合了5100畝碎片化耕地,形成了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園、高標準農田和種養循環區,極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益。
“過去一家五畝地分成七八塊,收割機都施展不開。現在除了每畝1000元的保底金,去年我還拿到了3700元的分紅,這比過去種三年糧的收益還高嘞!”村民孫建國展示著股權證高興地說。
孫中嶺強調,鄉村振興不僅要靠外部輸血,更要注重培育“新農人”。他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一線解法”,并在孫莊村首創“田間大學”,通過“農技夜校+智慧大棚實操+直播帶貨工坊”三鏈融合,累計培育出83名持證“田秀才”,帶動了冷鏈物流、生態循環農業等9個新業態的發展。
針對返鄉創業的“農二代”群體,孫中嶺開發了智慧農機操作、農產品品牌運營等12項緊缺課程,構建了“示范基地——理論教室——現場教學”三合一的培訓模式。通過“一村一圖譜”的精準培育方案,為農民定制“主修+選修”課程包,并配套建立了“培訓——認證——創業”全鏈條政策包。經測算,經過系統化培育的職業農民年收入增幅達3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至62%。
90后村民孫晨天和00后研究生孫遷龍也積極參與村莊的數字化建設。孫晨天介紹:“人工智能模型能預測銷量,物聯網設備搞智能分揀,省人工還提效率!”孫遷龍則負責食品安全數據檢測,確保透明化。
“這幾年,我們村的土地生產率提升了10倍,集體資產從負27萬元增長到了3200萬元,常住人口實現了凈回流。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打造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的在線課堂,培養農村電商人才隊伍,吸引有志青年投入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力。”孫中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