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吃上旅游飯
“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埋怨三妹,為什么不早點讓我上山!”在位于云臺山下的家里,賈樹紅對記者說。
從外觀看,賈樹紅的家只是個普通農家小院,但兩層小樓的內部裝修格外講究,絲毫不輸城里的別墅。
“這是用我從山上開酒店掙的兩百萬蓋的,光裝修就花了60萬。”賈樹紅說,現在的生活曾經是她和三妹賈艷紅的夢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賈樹紅姐妹倆的故事要從1989年講起。那年賈樹紅25歲,愛旅游的她帶著17歲的賈艷紅登上了華山。除了秀美的風景,兩姐妹還發現了一個“商機”。
“華山名氣大,那個年代就有很多游客,小商小販也不少,賣啥的都有,都是附近的老百姓。”看到當地人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姐妹倆心生羨慕,“要是老家也有這么個熱鬧的景區該多好,也能在家門口做買賣!”
云臺山景區入口。(除標注外圖片均為云臺山景區供圖)
賈樹紅姐妹倆當時還不知道,老家的云臺山景區早已在醞釀中。1984年,焦作市按照上級部門安排,組建“云臺山景區資源考察小分隊”,探查梳理轄區內風景名勝資源。
不查不知道,雖然太行山普遍缺水,但云臺山水資源得天獨厚。這里素有“六景三奇”之說,即云霧景、潭瀑景、山洞景、峰石景、峽澗景、茂林景和云奇、水奇、峰洞奇。
考察隊員查閱史料還發現,“云臺山”這個名字都已經叫了千百年。山上現存刻于1204年的古碑明確記載,這里“因山岳高峻,群峰間常見白云繚繞,故稱云臺山”。明代著名學者李濂,在“旅行萬里、讀書著說40年”的生涯中,曾多次游覽云臺山,并對此做出“太行秾秀,此當為冠”的高度評價。
經過系統探查、籌備,1989年,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應運而生。彼時,云臺山周邊百姓的命運齒輪也跟著開始轉動。
1990年,剛滿18歲的賈艷紅來到云臺山景區上班。“那時候,就是在路上拉一根繩子,搬了個桌子收門票,最開始每個人收5毛錢,后來漲到一塊兩塊。”賈艷紅說。
大姐賈樹紅補充道:“景區設施落后,沒有路、沒有客,也沒有生意,跟人家華山根本就沒法比。”
“不但沒法跟華山比,當時面對全國23家叫‘云臺山’的景區,我們也是開發比較晚的。”焦作云臺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袁根旺說,他也是1990年到云臺山工作的,“寂寂無名、白手起家,只有下真功夫,一邊完善設施服務,一邊對外打造品牌。”
設施服務雙提升
基礎設施落后怎么辦?舉全縣之力建設!
云臺山開發之初,修武縣委、縣政府拉開了“千軍萬馬戰云臺”的序幕:大到一項工程,小到一米步道,全縣干部人人頭上有任務,個個肩上扛指標。云臺山陸續建成了山門、驗票房、紅石峽步道等13項主要工程,修建步道超過5公里,搭建起景區的基本框架。
多年來,云臺山在當地的有力支持下,累計投入數十億元,以“止于至美”的標準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
為解決停車難的問題,云臺山早在2005年就投資1億多元,建成占地35萬平方米、擁有5000個車位的大型生態停車場;為了便于游客游玩和安全管理,2006年投資1.5億元建成數字化景區,編制的《旅游景區數字化應用規范》,成為國家標準的藍本。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景區必備,用貼心的服務為每一位游客提供充足的、正面的情緒價值,才是云臺山的景區內核。”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副局長薛愛玲說,云臺山在全國5A景區中,率先提出“不讓任何一位游客在景區受委屈”的服務理念,一時間成為不少同行學習的樣板。
紅石峽觀景點職工李靜給記者講述了她的一次服務經歷。2024年8月4日上午,一位來自山東濟南的游客在紅石峽主題碑乘車通道處突然暈厥,隨行家人異常焦急。得知消息后,她和景點醫生迅速趕往現場,輪流對游客實施心肺復蘇。在長達30分鐘的生死營救后,游客逐漸恢復了意識,隨后被立即送往醫院救治,最終脫離生命危險。
“至今回想起,仍心有余悸。但作為一名云臺山人,面對游客突發意外,職業習慣讓我義無反顧,保證每一位游客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和責任。”李靜說,要讓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云臺山電音節現場。
為了服務好每一位游客,云臺山建立了“五員一體”服務模式,2000名員工人人都是安全員、服務員、保潔員、救護員和宣傳員,確保“游客有所需,景區即時應”。
憑借出色的服務品質,云臺山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范單位、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單位。2015年,云臺山還因其“以滿足游客需求為核心的質量標準化經營管理模式”,榮獲了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是當屆全國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旅游景區。
標準化、精細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為云臺山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據云臺山智慧旅游平臺數據和調查問卷統計,云臺山游客重游率達60%,景區綜合評價好評率達到98%,有近50%的游客通過親朋好友推薦而來。
精準營銷是秘笈
從1984年到2024年,云臺山景區何以從一個起步晚、沒有品牌、沒有知名度的山頭,發展成一家享譽海內外的風景名勝區?
焦作文旅專家、《云臺山》一書主編徐玉迎總結:旅游經濟,也是品牌經濟和知名度經濟。云臺山雖然開發比較晚,但能準確審時度勢,先人一步,一邊大手筆創品牌,一邊精準營銷,打出了云臺山的名氣。
高俊是云臺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2003年,他剛從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就加入云臺山景區工作,當時恰逢云臺山申報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我們當時都覺得不可能獲批,全世界的景區一起向聯合國競爭25個名額,哪會輪得上云臺山啊?”高俊回憶,萬萬沒想到,云臺山在世界地質遺跡方面的價值,竟讓不少評估專家為之嘆服。
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主任、素有“世界地質公園之父”美譽的世界知名地學專家伊德博士實地考察后感嘆到:“我不得不承認,云臺山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比擬的地質公園。它給我的印象是一部樂章,是一首貝多芬的交響樂,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響樂!”
云臺山能反映地球34億年演進的時間節點,已故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原院長趙遜當年深感云臺山地質遺跡的價值重大,將其單獨命名為“云臺地貌”。
2004年8月,聯合國公布了全球首批25家世界地質公園名單,中國一共8家。云臺山居黃山、廬山之后,以全國第三、世界第五的成績入選。2005年,原國家旅游局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首批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2007年全國首批66家5A級景區名單公布時,河南入選的除了少林寺,還有云臺山。
“山海經里的云臺山”主題冰雪節現場。
一邊創品牌,一邊做推介,這是云臺山景區精準營銷的秘笈。
很多人知道云臺山,可能都是從電視上“云臺山水,峽谷極品”的廣告開始的。2006年,云臺山景區開始在原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進行品牌宣傳;2007年,向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地鐵站大量投放燈箱廣告,希望在中心城市進一步提升知名度。
此外,云臺山景區還將推廣前延,在重要客源地不斷加大營銷力度。2008年奧運會前夕,設立了全國景區首個駐北京旅游服務中心;2009年開通了全國首個以景區命名的旅游專列——“云臺山號”;2013年,在韓國首爾設立了全國景區首個境外辦事處。
高俊說:“云臺山不甘人后、一路爭先,很多當年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后來竟都變成了現實。”
當地支持是關鍵
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云臺山的客源市場半徑也從最初的300公里擴展到1500公里,覆蓋周邊省份、輻射全國,并延伸到日韓、東南亞等地,游客量近年來“井噴式”增加。
云臺山景區內紅石峽觀景點。
歷史數據顯示,1990年,云臺山接待游客15萬人次,綜合收入35萬元;到了2001年,接待人次就已經達到65萬,收入首次破千萬元;2005年接待游客170萬人次,收入首次過億元;2018年,接待游客589萬人次,收入破5億元。
云臺山的崛起,乘勢于我國經濟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王德剛說:“云臺山通過大膽的產品創新、精細的服務、嚴格的管理和強力的宣傳推廣贏得了市場,抓住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寶貴機遇。”
曾任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會長的魏小安長期跟蹤研究云臺山文旅發展。他將云臺山成功的經驗總結為:“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社會參與、利益均衡、和諧發展”的“云臺山模式”。
從最初的考察發現到申報批準建立景區,從歷次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到逐一取得各項榮譽稱號,都離不開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歷年來,修武縣將旅游業作為縣域支柱產業來抓,“旅游興縣”成為帶動修武第三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云臺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路紫婷介紹,每逢景區接待高峰日,修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基本都在景區值守,調度交管、公安、醫療等多個部門全力支持景區接待游客,這已經成為一個傳統,景區曾在一天內接待游客8萬人次,當日無一例投訴發生。
魏小安認為,作為一家國有景區,云臺山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有機結合的方式,實現了資源和市場的完美對接,成為旅游供給側升級的生力軍。
如今,國內旅游業態正加快演進。自媒體營銷推介幾乎形成碾壓之勢,說走就走的自駕游越來越多,游客年齡分層趨勢愈發明顯,單純的山水觀光游也正向深度體驗游轉變。
面對新形勢,云臺山把握機遇、順勢而為,確定了“面向市場、面向青年、面向未來、面向國際化”的發展思路,已然開啟“二次創業”。
根植厚重的文化
“二次創業”從哪開始發力?新的增長點在哪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我們將以此為引領,緊扣‘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建設,按照‘藝術賦能、文化再造、設計共生’的理念,整合資源優勢,創新多元業態,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郭曉黎說。
云臺山不僅有綠水青山,且歷史文化遺跡豐富。從魏晉時期開始,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
云臺山百家巖,據說是竹林七賢的隱居地。
東晉史學家孫盛撰寫的編年體史書《魏氏春秋》中明確記載,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在云臺山隱居20年之久。他們在這里游山玩水、彈琴作賦,當地至今還留存有“劉伶醒酒臺”“嵇康淬劍池”等大型碑刻遺跡。
云臺山腳下還有一座七賢祠堂,始建于元代。日本侵華時期毀于戰火,但仍保留了原址和歷代文人的詩詠碑刻。
“‘竹林七賢’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深遠,千百年來,山水詩文、山水畫和山水音樂方面的‘大家’,因為仰慕‘七賢’而把這里當成心目中的圣山。”修武縣原文化館館長楊天亮對修武地方史頗有研究,尤其是唐代以來,韓愈、錢起、杜鴻漸等不少著名詩人都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比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遙望云臺山茱萸峰所寫。
云臺山在古代還有一對非常有名的游客:漢獻帝和他第二任皇后曹節。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被迫“禪讓”帝位后,曹丕封其為“山陽公”,居住在云臺山附近的“山陽城”。夏天,他常和曹皇后在云臺山避暑。漢獻帝和曹皇后死后就葬在離云臺山大約7公里的七賢鎮古漢村南,陵墓至今保存完好。
云臺山主峰茱萸峰。
海拔1297.6米的云臺山主峰茱萸峰,歷來就是道家山棲洞居的名山。據文獻和古碑記載,自李淵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道教始祖后,峰上就開始出現道教建筑,懸崖峭壁上也有了一條石階棧道。唐代詩人錢起在此留下了“山階壓丹穴”的詩句。現有的登山石階是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
茱萸峰千百年來被譽為仙山瓊閣,歷代文人雅士、四方名流前來登臨者絡繹不絕。極頂茱萸峰,身居云蒸霞蔚之際,煙云縹緲變幻無窮。清代文人許邦彥曾寫詩稱贊茱萸峰“奇峰萬仞一飛身,手托日月足登云”。
此外,云臺山所在的修武縣還是當初秦始皇所設立的36個郡縣中唯一沿襲冊封名字至今的縣。楊天亮介紹,這里最早是黃帝分封制陶功臣寧封子的“寧邑”,相傳武王伐紂途中在這里遭遇大雨三天不止,不得不駐扎下來修兵練武,因此改名修武并沿用至今。
修武縣在古代屬懷慶府管轄。這里自古以來文風繁盛、群星璀璨:文壇巨匠韓愈、李商隱,理學大家許衡,律學和音樂家朱載堉等都出生在這里,大詩人杜甫也出生在距此一水之隔的黃河南岸。畫壇也是巨匠輩出,有五代后梁著名畫家荊浩,北宋水墨山水畫鼻祖郭熙,南宋杰出畫家李唐、李迪,以及當代中國畫壇大家康師堯、靳尚誼等。
文旅融合煥新顏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之根正成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意之源。
云臺山“漢服花朝節”現場。
云臺山圍繞漢獻帝和曹皇后的故事打造漢服花朝節,引領春季旅游潮;延續嵇康“廣陵散”的韻律,連續舉辦音樂節、電音節,引爆整個夏天;舉辦以尋訪“竹林七賢”品味魏晉風骨、打卡王維詩里的云臺山等為主題的登高節,帶領游客品讀秋天的靜美;圍繞“山海經里的冰雪世界”主題策劃冰雪節,“冷經濟”在冬日引發“熱效應”……
路紫婷介紹,這些創意活動,在自媒體上形成了強大的網紅效應和IP引流,廣受年輕人喜愛,讓云臺山一年四季都有風景、有故事、有體驗。
按照“旅游+文化”“旅游+音樂”“旅游+體育”等思路,云臺山正深入探索單一山水旅游向文化、休閑、娛樂、體驗等綜合旅游轉型的新模式。
2024年元旦,以“山海經里的冰雪世界”為主題的云臺山冰雪節啟動,視頻“走進云臺山,打開山海經”廣為傳播,“讀山海經 品上古神話”等話題全網曝光量達到204億。“王維詩里的云臺山”“竹林七賢魏晉風骨”“14億年云臺地貌奇觀”等話題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上掀起熱潮。
由中國社科院等部門組建的中國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發布的數據顯示,云臺山在全國5A級景區新媒體傳播影響力排名中多次獲得全國前三、河南第一的成績。
得益于轉型發展,云臺山客群結構已然發生了質的轉變。據云臺山智慧旅游平臺數據統計,年輕人占比高達70%。云臺山也借助文旅融合成功塑造了“年輕、時尚、活力、多元”的新形象,實現了從“老牌山水景區”到“青春云臺山”的蝶變。
在文旅融合的引領下,云臺山發展也達到了新的高度。2024年云臺山景區共接待游客743.83萬人次,收入達7.59億元。
富了一方百姓
“上山”之前,賈樹紅一直在修武縣城開門市部,直到2006年,她才在小妹的極力邀請下,來到云臺山開起了酒店。
“在山上比我在縣城開門市部掙得多,‘含金量’很高。”賈樹紅故作“埋怨”地打趣道,云臺山做起來了,“怎么不早點讓我上山做生意呢?”
賈樹紅(右一)和妹妹陪父親在云臺山。張麗娜攝
53歲的李趁意比賈樹紅幸運,她本就是云臺山景區里岸上村人。此前,李趁意沿襲祖祖輩輩的生活,靠在山上割荊條為生,而她的丈夫也“隨大溜”在山上挖石頭換錢。1995年,云臺山景區小有規模后,她和丈夫開始在小寨溝景點擺攤賣涼皮。
“那時候人不多,一碗涼皮五毛錢,一天下來也能賣個三五十塊錢。”李趁意回憶,后來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索性在擺攤的地方開起了小飯店,“有時候一天就能賣到一兩千元”。
李趁意掰著指頭,饒有興趣地講著她的起家史:2000年,老房子拆掉蓋起了兩層的家庭賓館,另外還承包了別人家的近80間房做賓館;2004年,成立旅行社,一邊帶團,一邊經營賓館;如今,賓館規模持續擴大至200間客房,還配建了大型會議中心。
“2023年一年,我們就接待了三四萬人次。”李趁意的女婿薛玉奇說。
賈樹紅事業發展軌跡和李趁意類似。2014年,她花費50多萬元從別人手里買下一個舊賓館,完全拆掉后投資240萬元重新建成了一個4層共25間的新賓館,一樓和二樓設兩個大餐廳,專做韓國菜。2023年8月,賈樹紅又花費370萬元在云臺山為女兒買了一個賓館,并重新裝修改造,原來的賓館交給外甥經營。
云臺山景區民宿。
跟賈樹紅、李趁意一樣,越來越多的周邊百姓吃上了“文旅飯”。據介紹,景區所在的云臺山鎮,80%以上的農戶參與到了景區服務,目前已經建成了5個旅游綜合服務區,擁有各類經營門店500多家。其中家庭賓館295家,精品民宿78家,平均每天接待3000多人,每年旅游收入1.2億元。人均收入也從景區開發前的260元,提高到現在的7萬元。
據當地估算,游客的人均花費大致是700元,只有200多元留在了景區,近500元在周邊群眾的賓館飯店吃住消費了。
修武縣委書記張紅衛說:“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培育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促進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因地制宜推進城鎮化進程。修武正依托云臺山品牌優勢和全縣每年1200萬人次的流量優勢,構建‘龍頭帶動、集群發展、全域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當前,修武縣正進一步強化品牌聯動,推動更多本地特色產品走向全國。當地開發“修武禮物”文創產品5大類40余款,把絞胎瓷、松花蛋等非遺資源轉化為文旅品牌優勢,引進生產加工企業9家,發展特色工坊118家,研發產品800余種,年產值3.6億元,帶動2000余名群眾就業。
修武縣政府工作報告等文件顯示,2023年修武縣共接待游客1248.3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5.53億元,均創歷史最高水平。旅游業對全縣GDP貢獻率超過1/3,已經成為當地最具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