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大河安瀾》。 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金京藝 張魏
文藝豫軍,再創佳績。日前,中宣部公布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獎名單,河南曲劇《魯鎮》、豫劇《大河安瀾》、歌曲《如許》、圖書《詩書里的成長》、網絡文藝《陶三圓的春夏秋冬》、理論文章《中華文明認定標準與發展道路的考古學闡釋》等6部作品榮獲“優秀作品獎”,河南省委宣傳部榮獲“組織工作獎”。
端詳這份獲獎名單,“河南出品”亮點十足:既有戲劇等傳統優勢門類上的收獲,也有新增門類上的突破,網絡文藝、理論文章斬獲佳績。
作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獎項,“五個一工程”獎含金量十足。河南能交出這份優異的成績單,絕非偶然。
近年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牢牢把握文藝發展的正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通過大力推進文藝院團改革,實施文藝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等,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河南文藝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
圖書《詩書里的成長》。
扎根本土 深植時代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原大地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成為文藝精品創作取之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縱觀我省此次獲獎的作品,一個共性顯而易見:扎根本土、深植時代。
“歲月清澈,山河壯麗,如許如你……”歌曲《如許》邀請新生代歌手周深擔綱主唱,以其雄渾昂揚的旋律、深情細膩的歌詞和真誠動人的演繹,展現了紅旗渠精神穿越時空、震撼人心的力量。2023年7月,歌曲上線僅4天便收獲了全網超3.5億次的播放量。得知《如許》獲獎的消息,主創團隊難掩激動,他們紛紛表示,這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認可,更是對紅旗渠精神的致敬,激勵人們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
河南是中華文化形成的核心區,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和引領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劉慶柱執筆的理論文章《中華文明認定標準與發展道路的考古學闡釋》從考古學視角出發,論證中華文明起源認定標準,文章認為,與世界其他文明以金屬器、文字、城市為文明起源的主要標志有所不同,考古發現的禮器、禮制建筑遺址等反映社會禮儀的物化載體,可以作為中華文明起源更為獨特的認定標準。
網絡文藝《陶三圓的春夏秋冬》則聚焦現實生活,以嵩山腳下一座平凡小村桃源村的七年之變為主題,描寫了在中國網絡經濟飛速發展的七年里,村民三代人接力,讓百年桃源村從被扶貧對象變為富裕村的故事。作品關注現實生活、反映社會發展、展現時代變革,充滿溫情與力量的文字,不僅是一段青春的奮斗史,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縮影。其作者甘海晶坦言:“只有真正深入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挖掘時代故事和人性光輝,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溫度的作品。”
守正創新 鍛造精品
時代呼喚文藝精品,人民期待文藝佳作。每一部成功作品背后,都凝聚著主創團隊的精心打磨與反復推敲。與多位獲獎主創和文化藝術研究專家對話,這些作品的制勝“密碼”被逐漸解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演繹精彩——
打開河南豫劇三團團長賈文龍的微信朋友圈,頻繁發布的狀態,勾勒出豫劇《大河安瀾》的創作歷程:主創團隊多次赴黃河沿岸采風;對劇本進行30余次修改;6次調整舞臺呈現,給觀眾最好的觀劇體驗……
作為該劇主演,賈文龍一人分飾父親“大河”和兒子“大堤”兩個角色。為了更好滿足觀眾需求、樹立鮮明人物形象,賈文龍多次走訪黃河沿線,聆聽沿岸群眾的治河故事,了解人物特性,感悟生活變化。
“親近百姓、接近生活是戲劇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在賈文龍看來,《大河安瀾》之所以受觀眾喜愛,與主創團隊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密不可分,“只有把群眾滿意作為創作的‘最高標準’,才能創作出精品。”
角度新穎、細節豐盈,才能直抵人心——
圖書《詩書里的成長》從大量實物材料、史料細節、現場考察入手,從詩與書、讀與寫的角度抽絲剝繭、夾敘夾議,講述了毛澤東從普通農家子弟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經歷,不僅是一部內容扎實、深入淺出的傳記,也是一部敘述角度新穎、材料新鮮可信、行文通俗易懂的研究著作。
作者龍劍宇是湖南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原副館長、研究員,也是毛澤東研究和黨史研究專家。得知獲獎消息時,他正在湖南省采風:“此次獲獎也是對我長期以來學習研究工作的一種認可。”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歷久彌新——
曲劇《魯鎮》是對魯迅的《祝福》《孔乙己》等作品的一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改編,由著名劇作家陳涌泉編劇、“新世紀杰出導演”張曼君執導、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傾力打造。《魯鎮》視角獨特,構思巧妙,將魯迅筆下眾多的典型人物和虛構人物集中在魯鎮上,借助一個飽受封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摧殘的婦女形象,刻畫出一幅病態社會里的眾生相。《魯鎮》以深刻的思想性、深邃的思辨性、高超的藝術性、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贏得了觀眾的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被譽為“一部值得被中國文學史、戲劇史記住的好戲”。
《魯鎮》的獲獎,在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賀寶林看來“實至名歸”。他認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藝術作品新的生命力。由改編經典到再創經典,能重新激活經典對人類命運的熱切關注,賦予經典新的精神高度和人文內涵,這就是《魯鎮》的意義所在。
夯基壘臺 創優生態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一部優秀文藝作品的誕生,不僅需要創作者打開思想閥門、疏通精神源頭、飽含文化自信,更需有力的政策保障、機制創新。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藝事業發展。2022年9月19日,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跟時代步伐,扎根中原大地,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以文藝之力激發現代化河南建設的磅礴偉力,向著“兩個確保”的奮斗目標勇毅前行。
——建機制,夯實文藝精品創作的“塔基”。從《促進河南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推動河南重點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機制》的相繼出臺,到實施文藝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程;從建立促進河南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到完善“選題策劃、重點扶持、跟蹤推進、宣傳推廣”的文藝創作工作機制,實行“創作生產一批、打磨提高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項目管理運行機制……河南以日趨完善的文藝精品創作制度體系為支撐,不斷掀起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新高潮。
——強改革,文藝院團煥發新活力。全面推動文藝院團改革,把文藝院校建設和文藝院團改革融合起來,創新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強化教學科研創作演出一體化發展,充分盤活院校和院團,加速文藝人才培養。隨著2022年5月“鄭州大學音樂學院”正式更名為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2022年9月河南大學河南戲劇藝術學院的正式成立,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先后受聘為河南文藝院校“掌門人”,文藝院團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聚英才,壯大新時代文藝豫軍。實施“河南省藝術名家推介工程”和“河南省青年藝術人才扶持計劃”,截至目前,全省已推出44位藝術名家和39名青年藝術人才,涵蓋戲曲、文學、美術、書法、舞蹈等多個藝術門類。開展“中原畫風”河南省優秀美術作品全國巡展,2023年以來已走過全國26個省(區、市),有力鍛造培養了河南美術人才隊伍。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創作中,通過全面實施項目制和工作室制,不但推出了佳作,更鍛造了隊伍,一群“很酷、很炫、很懂文化”的“90后”“00后”年輕人迅速成長為創作的主力軍,為河南文藝人才隊伍源源不斷注入新理念、新創意、新力量。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此次‘五個一工程’獎的獲得,是對近年來河南文藝精品創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未來創作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的鞭策與鼓勵。”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河南將進一步改進提升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與抓環境相貫通,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扎根現實生活、傾聽群眾呼聲,不斷提高文藝原創能力,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貢獻更大文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