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稱,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貿易時代,歐洲的強大制造業成為搶手的獵物,它引發了各國尤其是中國的“占有欲望”。德、法、意三國日前致函歐盟總部,要求制定更嚴格法規,防止高技術企業盡數落入中國之手。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2月16日刊登題為《中資來勢洶洶德法意要求歐盟設保護墻》的報道稱,在眾多企業被中資收購后,德國、法國和意大利要求在歐盟中擁有更大的否決權,以保護高技術企業。在一份共同聲明中,歐元區的這三個最大經濟體的政府敦促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制定相關法律條文。
在一份柏林政府向德新社提供的信件中,三國政府指出,有關行動的目標是,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應有更多手段,有權審查并在必要時否決并購個案。該信件指出,所涉及的將是那些“不公平的”并購行為,此類并購行為“得到政府資金支持,或有針對性地大規模收購德國的重要技術”。
德國聯邦經濟部主管相關事務的國務秘書馬赫尼希表示,作為出口大國,德國一貫贊同市場開放,聯邦政府支持外國企業的投資,但這些企業必須表明,相關投資是在德國生產基地的投資,沒有政府背景,而且要能提供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融資條件。馬赫尼希指出,尤其涉及關鍵產業,必須嚴格把關:“這是我們與法國和意大利一起要在歐洲實現的一樁大事”。
他表示,依據現有對外經濟法,尤其涉及軍事或安全技術,聯邦政府可以在某些情況下,禁止外資收購德企,不過去年的情況表明,現有規定存在漏洞。
他指出,去年曾有多起中資并購行為,而它們與迄今的常見并購行為有所不同,原因是“北京提供了資金、施加了影響”。他指出,這些并購行為涉及一些在世界市場的特殊領域技術上領先的企業。例如,盡管德國政界有疑慮,中國美的集團仍并購了機器人制造商庫卡;而由于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出于安全考慮說了不,中資收購特種機器制造商愛思強計劃落空。
德國聯邦政府指出,中方投資人通常有能力支付更多的資金,從而在競購中處于強勢地位。相反,德國企業在中國收購中企則必須滿足大量條件。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時任經濟部長加布里爾曾一再對此提出批評,導致與北京的齟齬。
根據安永公司的一項研究,去年,中資在德國進行了68起并購,中方為此一共支付了12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