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因濱臨潁河而得名,依水而建,因水而興。近年來,臨潁縣堅持以人為本做好生態廊道建設、水資源循環利用、水系“成環、成網”建設,系統規劃啟動了“水城臨潁”建設工程,致力打造綠色、低碳、生態、環保的“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海綿城市,從而提升水系環境質量,達到水系生態健康,營造優美城市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打通水系,讓城市因水活起來。“水城臨潁”建設工程,作為臨潁七大攻堅項目的重要一項,一直處于全縣工作的重要地位。臨潁縣委、縣政府圍繞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提升,著力構建“三橫兩縱六湖一濕地”生態水系,就是在疏通、清理現有河道、溝渠堵塞、淤積基礎上,采取新開挖南北縱渠、沿河綠化、局部擴大水面等方法,建設以五里河、黃龍渠、烏江溝“三橫”河道為主干,以新開挖梅蘭渠、整修護城河“兩縱”河道為紐帶,以滴翠湖、桃花潭、荷塘、桂湖、菊湖、蘭湖六個湖泊為節點,以黃龍濕地保護區為中心的生態水系,形成“河湖相連、碧水繞城”的“水城臨潁”。
中水利用,譜寫城市景觀用水新篇章。為切實解決城市景觀水系的水源問題,臨潁縣在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水源,確保黃龍濕地保護區作為城區生活用水的“大水缸”飲水安全的同時,創新性地開展工作,投入巨資,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城市中水資源,將臨潁縣第一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沿黃龍渠返回城區上游,重新注入城內景觀河道——黃龍渠、五里河、梅蘭渠、蘭湖等河道湖泊,成為景觀用水,在水資源充分利用的基礎上,把黃龍渠等城市景觀點的兩岸打造成為居民漫步休閑的生態長廊,實現城區所有水系河暢、湖清、水凈、岸綠、景美,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濱水空間。目前,位于臨潁縣城西部的黃龍渠渠首正在進行河道的蓄水工作,每天,來自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近5000立方中水,通過城市下方的管網實現自東向西、從上到下的流轉,為臨潁城市環境的提升描下了重重的一筆。黃龍渠作為臨潁生態休閑長廊雛形初現。
黃龍濕地,“水城臨潁”的扛鼎之作。該縣利用原有大面積連片窯坑廢棄地,依托南水北調蓄水調節池,高起點規劃建設黃龍濕地保護區,集蓄水、生態、景觀、休閑、文化于一體,用地2500畝,包括西部安置區、中部黃龍濕地公園、東部生態屏障區和南部的黃龍渠四部分。自2014年4月該工程啟動以來,已累計整治土地1600多畝,挖運土方110多萬方,修建環湖道路3公里、橋梁9座,種植苗木120多種2萬余株、綠化面積54萬平方米,蓄積水源60萬立方米,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到位,黃龍渠湖區段整治完成,濕地景觀體系全面形成。這項重大民生工程的實施,不僅保障了城區企業和居民的優質用水,也改善了城市生態,提升了城市品位,為“水城臨潁”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今的臨潁,一個“河水穿城過,人在畫中游”的“水城”框架已經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正在形成。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