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鶴琦
通 訊 員 胡青青
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4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近百家;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1家、省級研發機構近30家、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科技研發投入從2020年的7.18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3億元,年增長率3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實現全覆蓋;科技財政投入從2020年的1.4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2億元;科技管理工作受到全省表彰,區科技局榮獲全省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稱號……近日,記者走進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發現其科技創新成績單沉甸甸,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實現經開區‘全市經濟發展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功能定位的關鍵所在。”談及經開區如何在有限空間打造發展優勢,經開區管委會主任趙煥林坦言,作為全市產業、企業最集中的區域,推動經開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密碼”就是科技創新。從強化創新政策支持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再到全方位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經開區科技創新生態持續向好,科技貢獻率持續增長。經開區正一步步登上科技創新的高地,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今年年初,經開區圍繞未來產品布局、“卡脖子”技術、產學研合作、對接中原食品實驗室等,謀劃全年研發投入項目和增長點,出臺了經開區2023年度科技創新工作計劃和實施意見。自此,一條以科技創新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清晰可見。循著這一發展路徑,經開區上下正闊步前進。
強化協同攻關,搭建創新平臺。圍繞食品、智能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在產業鏈前端注重“引”,繪制未來食品和智能食品裝備制造產業招商圖譜,持續高附加值項目的招新引強;在產業鏈中端突出“建”,重點引導同行業細分領域研發機構的建設;在產業鏈末端做好“融”,推動創新型龍頭企業牽頭組建開放型、融合型創新聯合體。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廣泛開展協同創新,建立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激活“人民科創”技術交易市場,打造全市技術服務類平臺經濟的標桿。全年計劃新增國家級研發機構2家、省級研發機構5家以上,力爭“十四五”末省級研發機構突破50家、國家級眾創空間新增1家。
貫通產學研用,培育創新主體。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扎實推進全域創新。完善科技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幫助一批小微企業從“種子幼苗”長成“參天大樹”,夯實全區高質量發展根基。全年計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0家以上,總量接近50家。按照“管委會—重點企業—中原食品實驗室”多元聯動共建思路,引導各類創新主體主動對接中原食品實驗室,鼓勵企業聘請實驗室科學家擔任科研顧問,形成更加緊密的創新成果轉化聯盟,致力把經開區建成中原食品實驗室技術問題的策源地、新技術的實驗地、科研成果的轉化地。
建立高效機制,優化創新環境。發揮科技政策導向作用和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作用,激發社會資本開展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力爭2023年研發投入增長20%以上,研發項目達680項,研發投入強度達3.5%。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高標準建設省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引導各類科創平臺加強成果轉化,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和技術研發需求庫,發揮成果轉化的杠桿效應,為漯河乃至全省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經開區已經吹響創新發展號角。經開區將集全區之力,聚焦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