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頸動脈超聲檢查已成為很多醫院常規健康體檢的項目,體檢報告中很容易見到”頸動脈斑塊”、”頸動脈狹窄”、”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等字眼。
體檢發現頸動脈斑塊,是不是得中風了?它能消退嗎?
請聽漯河醫專二附院神經內二科主任、主任醫師曹愛華為你做科普講解。
什么是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它好發于頸總動脈分叉處。
斑塊內含有脂質、炎性細胞、膠原等。
斑塊可以是穩定的,也可以是不穩定的。
穩定斑塊:指斑塊脂質成分少,周圍有大量的平滑肌細胞和膠原組織,纖維帽厚。
易損或不穩定斑塊:指脂質核心較大且松軟,平滑肌細胞也極少,纖維帽很薄,易發生斑塊內出血或斑塊的破裂而突然增大,也容易繼發血栓形成。正常頸動脈內膜中層(IMT)小于0.9mm,0.9mm≦IMT<1.2mm,診斷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1.2mm≦IMT<1.4mm,診斷頸動脈斑塊;IMT≧1.4mm,診斷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斑塊有什么危害?
頸動脈斑塊是一種未病,如果發現了頸動脈斑塊,也不用過度恐慌,但也要引起重視,它可以預測發生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何治療?
頸動脈彩超發現內膜增厚,建議首先改變生活方式(如戒煙、適量運動、控制體重等),合理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房顫等卒中危險因素,并每年復查頸動脈彩超1次。
頸動脈不穩定斑塊或狹窄50%以上,即使沒有腦卒中癥狀,無論血脂是否異常,均建議他汀治療,指標是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
有癥狀的50%以上頸動脈狹窄或70%以上的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需要經專科醫生的進一步評估后,考慮是否行頸動脈內膜切除手術(CEA)/頸動脈支架血管成形術(CAS),以期降低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曹愛華)
科普專家簡介
曹愛華,女,主任醫師,教授,漯河醫專二附院神經內二科主任。
1989年畢業于河南醫科大學,曾先后在上海長海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及中國神經心理培訓班進修學習。
擅長各類腦血管病、頭暈、頭痛、睡眠障礙、帕金森、癲癇、運動障礙、面肌痙攣,痙攣性斜頸及肉毒素治療等。
門診坐診時間:每周二、周三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