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兒童最常見的癥狀。
但是有的孩子幾天就好了,然而有一部分寶寶總是高熱不退,煩躁不安,眼睛紅紅,全身花斑,抗生素也用啦,孩子就是不見好。
醫生說是得了川崎病了。
那么關于川崎病,您了解么?
01這是什么病?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叫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以全身性中/小動脈炎性疾病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自限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粘膜疹,結膜充血和頸淋巴結非化膿性腫大,如不治療,20%會出現冠狀動脈損傷,從而引起冠脈擴張和冠狀動脈瘤形成,是目前美國/日本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最常見原因,多在5歲之內(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發病,男多于女(1.5:1)。
發現全世界第一例至今也就50多年,近幾年發病率才越來越高。
02川崎病主要有哪些表現?
發熱:
體溫可達39℃~40℃,持續7~14天或更長;
球結合膜充血:
于起病3~4天出現,無膿性分泌物;
唇及口腔表現:
唇充血皸裂,舌乳頭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手足癥狀:
急性期手足硬腫和掌跖紅斑;恢復期指(趾)端脫皮;
皮膚表現:
多形性紅斑或猩紅熱樣皮疹,常在第1周出現;
肛周皮膚發紅、脫皮;
頸淋巴結腫大:
單側或雙側;表面不紅,無化膿;
03川崎病的診斷
上述表現都出現者可以很容易診斷川崎病,但有的小朋友除了發熱,其他表現僅有1-3項,為不完全川崎病,往往會漏診或誤診,這時需借助一些輔助檢查來協助診斷。
04川崎病的并發癥
川崎病是一種主要累及中小動脈的血管炎癥,因此可能造成多臟器的血管損傷,但心臟受累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川崎病不治療約20%-30%可發生冠狀動脈損害。所以說川崎病是燒到會“傷心”的病,會引起冠狀動脈擴張、狹窄、血栓形成,類似成人的冠心病,我們稱川崎病為兒童的“冠心病”。
05川崎病的治療
針對川崎病,主流的治療方案是: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聯合阿司匹林口服(除非存在阿司匹林禁忌癥)。并根據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以及對藥物的反應,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
06川崎病的護理
· 給孩子吃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瘦肉粥,雞蛋白等等
· 急性期臥床休息,不要劇烈活動,減少刺激。
· 發熱期及時補充水分,更換汗濕衣物,超過38.5℃,應用退燒藥,如有驚厥史,可遵醫囑提前用藥。
·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衣被質地柔軟、清潔,剪短指甲,防止抓傷皮膚。對半脫痂皮者,避免人力撕脫,防止出血和繼發感染。觀察口腔黏膜病損情況,晨起、餐前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口唇干裂者可涂護唇油,禁食生、辛、硬食物。
· 按時、按量、按醫囑用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觀察孩子有無出現用藥不良反應,若不良反應嚴重則及時就醫。
· 應用丙球后的11個月內不可接種疫苗。
· 及時復診!定期帶患兒復查,于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及一年全面檢查一次,最少隨訪5年。(張霖宇 )
科普專家簡介
張霖宇 ,漯河市骨科醫院(漯河醫專二附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畢業于河南科技大學。兼任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委員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婦幼保健協會先天性結構畸形防治委員會委員、漯河市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榮獲漯河市科技成果獎二等獎1項,漯河市第七屆自然科學學術獎二等獎2項。參與省級科研課題2項,主持校級科研課題1項。先后開展院內新技術3項。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1篇,撰寫專著1部。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