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區:以文化“軟實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從青龍舞驚艷亮相全國“村晚”到“尋菌之旅”開辟工業研學新路徑,從借勢《黑神話:悟空》實現電競文旅雙鏈融合到“郾城禮物”IP構建文創發展矩陣……郾城,這一坐落在中原腹地的“文化老城”正在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郾城實踐新篇章。
推出“接地氣”的文化產品
2024年夏天,喜來登酒店成了熱門周末打卡地。每到周六,小劇場演出總是如約上演,古樂演奏、模特走秀、戲劇演唱……一場場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群眾盡享文化盛宴。這是郾城區引入社會力量,共同打造文旅新空間的一個縮影。
郾城擁有多元的文化要素,如何將這些優質資源直達基層,讓文化生活“成色更足”?對此,郾城區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針,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探索打造了“周末演繹劇場”“閱讀沙龍”“城市書房”等公共文化新空間。
陣地不斷拓展,供給持續發力。隨著群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郾城區采取“百姓點單”“政府接單”的模式,全年累計舉辦“村晚”、百姓大舞臺、社區文化節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近600場次,惠及群眾50余萬人。各類基層文化合作組織相繼掛牌,790余名民間藝人活躍在鄉村舞臺,先后創作出《商橋我的家鄉》《裴城美》等文藝作品。
探索傳統文化創新之路
“我們始終堅持古法制作,最大程度保留傳統味道。饅頭蘸醬,吃出年代感,品出家鄉味……”在2024河南文創旅游商品設計開發交流會現場,趙大缸西瓜醬傳承人趙鵬程正熱情地介紹這一極具本土特色的美食。
趙大缸西瓜醬已有200多年的制作歷史,其獨特的伺醬發酵技藝和瓜豆清香味深受群眾青睞。從西瓜醬到青龍舞、呂氏泥塑,再到榫卯、傳統戲帽……郾城綿延不絕的千年文脈,孕育出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許南閣祠、龍塔古篆等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活下來”“火出圈”?郾城區探索“遺產+”模式,著力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炒熱“文化遺產+節會”,推出“非遺市集”“非遺五進”“文化巡游”等系列活動,通過數字賦能,活化文化遺產形象;舉辦郾城專題無人機表演,開發“郾城禮物”文創產品,拍攝系列短視頻,構建文化遺產“大IP矩陣”。
激發“文化遺產+經濟”,探索“非遺產業化”振興路徑,發揮青龍舞、龍城羽毛等重點非遺技藝優勢,成立十余家非遺手工坊,構建“產學研用”開發鏈條,村集體年收入突破百萬元;指導謝家驢肉、閆濤羊雜可等非遺美食項目,利用“美食+商業+節會+演繹+旅游”的多維度融合模式,重塑產業價值。
責編:翟柯 審核:王輝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