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互動、身形靈活、要點墊步、側身送力,一定要連貫、協調。”近日,在漯河技師學院社團活動課上,何莊村青龍舞第四代傳承人何永鋼正在教學生舞龍表演的要領和技巧。他對青龍舞動作特征進行解析,講述穿、騰、躍、翻、滾、戲、纏等不同動作的寓意,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在一招一式中揣摩龍的神韻。在場的學生全神貫注,時不時舉手提問。
據悉,為讓郾城傳統文化藝術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郾城區“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區文旅局的組織下有聲有色地展開,第一場活動就將孟廟鎮何莊村的青龍舞帶到了漯河技師學院的課堂上,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
“感謝郾城區文旅局牽線搭橋,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使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漯河技師學院汽車工程系黨支部書記彭連洲說。
同時,該校為籌備參加第五屆廣西南寧青秀國際傳統舞龍邀請賽,聯合何永鋼團隊,在舞龍器材上進行改造和創新,根據學生的身高和力量特點進行優化和創新,特別是在龍身形狀的設計和重量的把控方面的調整,讓學生舞起來更加得心應手。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二十余名學生已訓練有素、默契配合,舞起龍來形神兼備、頗具威儀。
在郾城區文旅局的指導下,何永鋼還編制了適合學生練習的健身龍課間操(初級版)、健身龍課間操(中級版)及健身龍比賽規則,激發學生鍛煉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舞龍感受傳統體育運動的魅力和樂趣。
同時,了解到傳統青龍精巧繁雜的制作工藝后,漯河技師學院計劃開發青龍舞文創產品,探索將電腦繪圖、工業機械設計與傳統非遺相結合,通過精準機械控制,實現深刻與淺刻的變化,令非遺項目的造型更加多變,讓舞龍效率提高的同時增加美感,打造別具一格、具有文化價值的作品,讓傳承百年的文化遺產逐漸“活起來”“火起來”。
“下一步,郾城區將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為學生多彩的校園生活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推動非遺扎根校園,讓在校學生人人都有了解非遺的機會,讓郾城非遺展現時代新韻。”郾城區文旅局局長李小青說。張 星 張煜晗 李 晶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