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漯河市召陵區老窩鎮武灣村村民武曉陽回到家鄉,創辦漯河市可可兔食品有限公司,為附近村民提供了二十多個就業崗位。“離家近、時間靈活,每天可掙80塊錢,掙錢照顧家兩不誤。”5月4日,在該公司上班的村民們高興地說。
“曉陽辦公司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還能給村集體每年帶來近三萬元的租地收入。”武灣村黨支部書記武會兵介紹,下一步,武曉陽還將與村里合作種植黑籽花生。
回鄉創業,帶富鄉親,武曉陽是一位典型的鄉賢能人。在漯河市召陵區,像武曉陽這樣的鄉賢能人還有很多,他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近年來,召陵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健全鄉賢選用機制、建強鄉賢組織、搭建返鄉創業平臺、選樹鄉賢典型,不斷匯聚鄉賢力量,盤活鄉賢資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探索出了鄉賢能人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的召陵模式。目前,返鄉創業鄉賢共投資1.46億元,興辦企業、合作社91個,帶動1379人就業,同時提供有價值招商信息23條,引進招商項目13個,總額達2.16億元,得到了漯河市委書記劉尚進的充分肯定。
建立鄉賢能人資源庫。按照“德行好、才能強、聲望高、影響大”標準,深入動員、廣泛摸底,挖掘鄉賢能人。對內,注重從優秀大學畢業生、復員退役軍人、農村致富能人等群體中,找尋“隱藏”的鄉賢能人;對外,注重從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學歷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群體中,找尋“流出”的鄉賢能人。目前,召陵區已入庫鄉賢能人2989人,涵蓋各行各業。
健全鄉賢選用機制。將鄉賢能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作為各鎮“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在全市率先出臺激勵措施,拿出“真金白銀”、10條措施,支持鄉賢能人就業創業。比如,對創辦合作社的,按照投資規模,每畝獎補2000元~1.5萬元;對興辦農村電商的,按照交易額的1.5%~2.5%予以獎勵等。選拔品行好、威望高、帶富能力強的鄉賢能人重點培養,優化各村帶頭人隊伍結構。目前,948名鄉賢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
建強鄉賢能人聯誼組織。在鎮、村成立鄉賢理事會、鄉賢聯誼會等各類鄉賢組織146個,邀請鄉賢組織負責人參加有關會議及活動30余次;依托網絡平臺,成立鄉賢能人組織70個,吸納在外鄉賢能人加入,建立常態化溝通渠道,邀其當家鄉建設的高參、招商引資的“紅娘”、返鄉創業的先鋒、對外宣傳的大使。制定聯系鄉賢能人制度,定期走訪慰問在外鄉賢及其本地親屬,幫助其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加強與鄉賢能人的聯絡,引導他們為家鄉建設獻智獻策。目前,已走訪慰問鄉賢能人241名,以郵寄、微信等形式發出家書2934封,召開鄉賢能人座談會16次,收到鄉賢能人提供的意見和建議271條。
搭建鄉賢能人展示平臺。在鄉村治理、產業回歸、生態引領、文明共創等方面,積極為鄉賢能人搭建展示平臺,探索成立“老莫幫辦”“老亢調解”等12個鄉賢能人工作室,組織鄉賢能人參與民生工作。引導鄉賢能人回鄉創業,實現人才回歸、技術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遷。目前,已創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組建產業化聯合體2個,新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48個。該區通過實施全域美化工程,凝聚163名鄉賢能人參與“生態星”創建工作,成功創建省級“美麗小鎮”2個、“四美鄉村”6個,新建村莊游園32個,培育鄉村旅游示范村3個。積極組織鄉賢能人到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家中,開展衛生清掃、慰問等活動300多次,捐款捐物100余萬元。
營造見賢思齊氛圍。開展“召陵百星”“最美鄉賢能人”“五老鄉賢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打造“鄉賢能人+”系列品牌。2020年設立“服務召陵高質量發展人才獎”,至今共表彰36人,以此鼓勵為家鄉服務的鄉賢能人,吸引新的鄉賢能人加入鄉村振興隊伍;今年授予10名鄉賢能人“2021年度服務召陵高質量發展人才”稱號,并每人獎勵價值3000元的電動車一輛。對在鄉村振興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鄉賢能人進行宣傳,通過“一面墻”“一句話”“一條街”“一本書”,展示鄉賢形象,講好鄉賢故事,厚植鄉賢文化,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挖掘鎮村歷史、名人故事,建設召陵鎮白莊村、大徐村和老窩鎮孟灣村等一批特色村史館,編印“召陵鄉賢”文集、畫冊,激活鄉村文化,帶動群眾擯除不良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責編:瘦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