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 丹 通訊員 劉冰)一條條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大年初六,位于臨潁縣第二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內的河南尚焙食品有限公司正開足馬力、加班加點地趕訂單。在這里上班的村民郭曉靜告訴記者,自己月工資4000多元,不比在外打工時少。“自從有了產業園,我們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郭曉靜開心地說。
近年來,為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用地難、投資難、發展難、運營難”,村辦企業“小、散、亂、污”和“簡易廠房、大棚”不可持續等問題,臨潁縣不斷轉作風、強擔當,堅持“依托產業、集中建設、聯結利益、持續增收”原則,規劃建設了5個集體經濟工業園。5個集體經濟工業園投入運行,使全縣367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都大幅增加。
集約利用土地,破解“用地難”。通過專項整治回收違規土地、復墾村莊閑置土地等措施,有力解決了集體經濟工業園建設“卡脖子”問題,避免了以往村集體經濟項目不可持續及“小、散、亂、污”等問題。
集群規劃建設,破解“投資難”。對集體經濟工業園采取“政府投資建設、村集體資金進駐、財政資金退出”的建設模式,按照“設施集中建設、資源集約利用、項目集中擺放、產業集聚發展”的“四集中”原則進行集群規劃建設,由國有投資公司負責園區運營,保障村集體穩定、持續收益。
集聚產業優勢,破解“發展難”。臨潁縣把集體經濟工業園定位為中小企業孵化園、主導產業助推器,圍繞全縣食品加工、板材家居、精密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由縣工業建設指揮部統一推介、統一招商,重點招引符合主導產業發展的中小企業、配套企業和延鏈企業,實現工業園與主導產業融合發展、互促共贏。對招引項目實行“兩入三不入”(服務主導產業發展的項目、服務群眾需求的項目優先進入,具有高風險的項目、環境污染隱患的項目、安全隱患的項目不準進入)原則,嚴把入駐關。對5個集體經濟工業園按照地域相近、產業互補的原則,實行“一園一策”,科學定位主導產業。實行輕資產招商模式。2021年,5個園區共進駐企業17家,實現產值逾5億元、稅收逾1000萬元,吸納周邊1200余名群眾就業,增加群眾務工收入5000余萬元,形成了“群眾不出縣能就業、自家門口能掙錢”的良好局面。
集中有序管理,破解“運營難”。5個集體經濟工業園采取市場化運作和國有投資平臺投資的方式規劃建設。成立機構管運營。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成立專門管理運營機構,行使經營權,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堅持責、權、利明晰。集體經濟工業園所在鄉鎮負責項目審批、進駐及后期服務等事項,集體經濟工業園產生的稅收歸鄉鎮所有。保值升值穩收益。集體經濟工業園標準化廠房只面向村集體出租,運營方與村集體簽訂保底收益合同,設定收益底線,確保村級集體經濟資產保值升值。目前,全縣村級資產超億元的村有6個;年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的村有37個,超10萬元的村有147個,超5萬元的村有316個。嚴格監管保發展。依托“村官直審”平臺,按照“三年一審、一審三年”標準,組建專職工作隊,審計監管各行政村財務事項、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情況,全面凈化村級經濟監管、運行環境,讓群眾明白、給干部清白,保障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責編:黃曉婭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