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需求。在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新一代數字技術推動下,黨和政府提出了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區建設應運而生。
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細胞”,它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數字和信息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集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管理于一體的社區管理形態,是新形勢下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種新模式。
安全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是社區百姓的基本要求。通過智慧社區的建設,可以完成人口信息、物聯網數據等海量視圖庫信息數據的準確采集,為社區治安治理提供大數據支撐。例如,通過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等智能分析技術,以及對原來的停車場、門禁等安全防范系統進行升級擴容,建設全新的小區出入管理智慧平臺,實現人過留像、車過留牌,以及人員軌跡刻畫的目標,同時通過對小區特種設備運用物聯網技術升級,實現小區預警智能化,提升物業維護效率,消除消防安全隱患。
作為政府政務信息及政策傳遞的基層單元,智慧社區將借助數字化、信息化、互聯網等手段,進一步加快電子政務和便民政務服務事項向基層社區推進,切實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和能力。例如,我市在社區居委會分批安裝政務服務自助一體機,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完成遠程預審、自助申報、自助查詢、自助材料打印等,實現社保、公積金、不動產登記等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事項自助辦、高效辦。在未來,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通過在小區建設社區電子政務服務站(點),將為百姓提供身份證、護照、居住證辦理,車輛上牌、年審及違章處理等更多高效政務服務。
智慧社區將借助互聯網、物聯網和數字技術,在數字小區、智能樓宇、智能家居、電子商務、家庭看護、遠程教育等諸多領域發揮作用,為社區百姓生活提供便利。例如,通過接連銀聯、微信、支付寶與物業財務系統接口,可實現多途徑繳費;通過建設遠程醫療保障系統,為百姓提供遠程問診、家庭陪護、重癥人群監管等全方位的醫療保障服務;通過建設社區電子商務服務,提供網上購物、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綜合服務,小區居民不出門即可完成生活必需品的采購。
目前,我市智慧社區的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果,在馬路街街道、老街街道、龍塔街道率先搭建了智慧化平臺,深化網格化管理,實現了互聯網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的進一步融合,為社區群眾提供安全、高效、便利的智慧生活。下一階段,在智慧社區的建設過程中,我市將更加注重智慧社區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為全市智慧社區建設探索可復制的經驗,同時搭建市級智慧社區管理平臺及智慧小區管理平臺,增加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在集約共享的基礎設施、多元普惠的民生服務、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低碳綠色的宜居環境等方面,積極探索智慧場景應用,為全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利的服務。潘 陽
責編:黃曉婭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