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小敏)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實施國土綠化的決策部署,科學規劃,突出平原濱河森林城市特色,引導全民參與,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如今,沙澧大地遍布綠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沙澧大地生根發芽、深入人心。
2010年,我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我市堅持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的決心不變、力度不減,持續落實森林城市總體規劃,持續鞏固深化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站位高質量發展,狠抓森林城市建設。堅持把“綠”這篇文章做實、做好。以“綠”增強城市承載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厚植發展優勢,讓“綠”成為漯河發展的鮮明底色。“四城同建”之一就是建設中原生態水城。“綠”既是建設中原生態水城的重要內容、重要元素、重要支撐,又是建設豫中南地區性中心城市、國際食品名城、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的必要條件和環境支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廣泛開展園林式單位評比等活動,在百姓身邊增綠。實施規劃建綠、騰地造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等工程,讓廣大市民“看到綠色、聞到花香、聽到鳥鳴”,讓漯河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營造了宜居的環境。突出打造生態城市特色。因地制宜,確立“突出濱河城市特色、培育綠色文化景觀、統籌城鄉一體綠化、建設生態宜居名城”的森林城市發展定位。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突出“水”和“綠”兩個主題,用遍布全城的綠來美化水,以穿城而過的水來提升綠,彰顯了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漯河城市特色。
堅持統籌推進,全域豐富森林城市建設內涵。突出特色,打造濱河森林城市。充分利用沙河、澧河的自然資源優勢,精心實施沿河布綠、依河造林、設景建園等綠化美化工程,擴大延伸濱河景觀帶;先后推進6大水系建設工程,在潁河、唐河、蜈蚣渠、黑河、汾河等17條主要河渠的兩側建設生態防護林帶,形成林、水結合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特色風貌。突出效果,扎實推進城市公園化、城郊森林化、廊道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庭院花園化建設。突出質量,提升綠化品位,提高效益。優化樹種結構,合理配置林木良種,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在為居民提供生態效益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堅持持續發力,不斷鞏固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持續加強組織領導。2018年,圍繞森林漯河建設總體目標,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指揮長的森林漯河生態建設指揮部。2019年,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主任的綠化委員會,各縣區均成立高規格的領導組織。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督導調研森林漯河建設,對高質量推進森林漯河建設提出明確要求,并將森林生態建設目標任務納入縣區領導班子年度綜合實績考核。探索推行“林長制”,引進社會主體參與森林經營管護,著力實現經營管理的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住建、水利、交通、農業、城管等部門積極協調推進,形成了各級聯動、部門協同、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的大綠化工作格局。持續加大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整合城市建設、林業、農業、水利、交通等相關資金,不斷加大森林生態建設投入。持續落實管護機制。嚴格依法管理,把好征(占)用林地、綠地和砍伐林木的審批關,不該批的堅決不批,不該伐的堅決不伐。加大對各類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全面加強新造林管護。加強對古樹名木的分級命名和掛牌保護,強化護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有效保護和鞏固了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責編:黃曉婭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