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隨著天氣轉暖,麥苗進入拔節期,郾城區春季麥田管理工作也隨之全面展開。該區組織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苗情,向農戶們提供技術指導,科學開展病蟲害防治,為今年全區小麥豐收打下堅實基礎。截至目前,該區小麥一類苗比例達95.2%,長勢喜人。
作為國家級優質小麥種植基地,近年來,郾城區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先后獲得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縣”、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區)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培育出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家庭農場3家,建成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10萬畝、百畝評比試驗田1個、優質高產示范方1萬畝,牢牢守住了糧食安全。
夯實基礎種好糧
郾城區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16.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成區的基礎上,2020年新增投資5600萬元,累計建成生產路208公里、橋涵1400座、機井3600眼、溝渠259公里,已基本形成“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新格局,進一步支撐糧食高產穩產。
同時,創新農田設施管護機制,在全市率先試點實施農田設施三級網格化管理,依托“商橋e家”服務管理平臺,在高標準農田示范方建立鄉、村、配電臺區“三級網格”,配備網格長、監護員、監督員、農技員,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使鎮、村信息實時互聯互通,并建立保障維管經費、線上線下監督、責任落實等機制,探索出一條“人在格中走、事在網上辦、網格全覆蓋、服務零距離”的農田設施管護新路子,打造智能化“升級版”的高標準農田,讓眾多種植戶省時省力種好糧。
科技引領產好糧
有好地,如何產好糧?對此,郾城區加速應用農業新技術,用科技引領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綠色高效。該區組建農業綜合技術專家服務團,培育科技示范戶260戶,累計引進農作物新品種二十多個,示范推廣精量播種、化肥減量、節水灌溉、病蟲害綠色統防統治等新技術十多項,每年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500名左右,加速推動各類新品研發和引進推廣。
專家“在線看田”、“視頻種地”、遙控無人機給農田打藥……郾城區農業科技范兒越來越足。該區聚力推廣智慧農業,安裝使用6套農業物聯網系統,通過病蟲害檢測預警系統、智能水肥一體系統、設施農業智能控制系統,實時監測田間小氣候,采集墑情、蟲情、病害信息等,提升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效率,實現農業生產精準化、輕松化管理。
郾城區大力普及農業機械化,提升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大農業機械化扶持力度,培育壯大農機合作組織,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向全程化、高端化轉型升級。目前,全區共有農機合作社40家、農機大戶18家,擁有各類農機具1.5萬臺。
“三鏈同構”賣好糧
“農頭”連“工尾”,“糧頭”帶“食尾”。圍繞“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郾城區堅持龍頭帶動,奏出“三鏈同構”的優美樂章。
延伸產業鏈,發展糧食集群。郾城區立足優勢特色產業,組建糧食產業聯合體,把6家龍頭企業、兩家面粉加工企業、1家糧食收儲企業、47家種植大戶、6家種業公司等聯合起來,從提高優質小麥的繁育能力入手,通過完善糧食深加工企業基礎設施、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原料質量等手段,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園區+市場+農戶”的運營模式,不斷延伸糧食產業鏈。
提升價值鏈,選樹優勢品牌。依托產業化加工龍頭企業雪健實業、新匯生物、小帥才食品、優潤食品等公司,推動小麥精深加工高質量發展,完善品牌體系建設。雪健實業生產的“雪健”牌、“麥得虹”牌小麥粉先后榮獲“國家免檢產品”“河南省名牌產品”“綠色食品”等稱號。新匯生物、小帥才食品、優潤食品生產的各類面粉和休閑食品暢銷國內外。同時,該區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促進產業發展,提升農產品價值,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全區“三品一標”認證數量達43個。
打造供應鏈,促進融合發展。郾城區全力推行小麥訂單化生產,訂單面積達18萬畝,實現了專用品種專儲專用,確保優質優價;暢通糧食收購渠道,通過“糧食銀行”,免費為農戶提供“代收儲、代運輸、代加工、代銷售”和產品兌換服務,企業買糧、農民賣糧都不再是難事。這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同時,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