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147個中原生態水城建設項目基本達成預期建設目標,完成投資約46.9億元,實現了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城市顏值和宜居指數等多項指標的提升。”近日,就廣大讀者關心的中原生態水城建設推進情況,記者采訪了中原生態水城建設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喜成。
2020年,沙澧河大二期項目順利推進,沙河西城區段建成了銀灘公園、論語廣場、識字樂園、楷林思賢廣場等;沙河示范區段的運動廣場、宏正園等景觀節點成為群眾休閑健身的新去處。市域內正在實施的水系全部建成后,總長將達到100公里,其中沙澧河一期36公里、沙澧河大二期33公里、幸福渠水系13公里、西城區水系18公里;2020年,我市還完成了40多個背街小巷供水管網改造和雙龍區域雨污分流改造;實施造林4.5萬畝,森林撫育1.12萬畝;經開區2000畝濕地公園已建成開放,龍江生態城龍湖公園、牡丹湖公園和示范區東湖、西湖公園等景觀公園正在建設中。2021年,我市城區內還會有一大批濱水游園和網紅打卡地陸續建成開放。
“建設中原生態水城,不僅要給廣大市民營造美麗的景觀,更要注重生態保護,進而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王喜成告訴記者。
我市將中原生態水城建設與“四水同治”工作緊密結合,在水生態保護方面,通過先進的手段恢復和保護水生態功能,維護河道自然形態,努力為生物多樣化營造空間。全國自上而下實施的內河天然砂石等自然資源禁采,取締網箱養殖,開展飲用水源地保護,打通野生魚類“三場一道”(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工作,都是水生態保護的有力舉措。在水生態修復方面,我市不斷加大污水處理項目建設力度,持續開展水質量動態檢測和雨污分流工程,修復幸福渠水系以及臨潁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的中水生態緩沖帶、生態濕地,總體目標是通過人工凈化、雨水補源和植物、生物自然凈化相結合的方式凈化水質,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在生態水利方面,我市水系建設項目全部按照復合式、寬淺式、斜坡式斷面進行設計,并根據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選用生態護岸材料,努力實現既有水面又有流動、既不淤積又能貫通、既有生態又有景觀的水系形態。
“中原生態水城建設是‘四城同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任務是謀劃實施一批強基礎、補短板、利長遠的建設項目,進一步提升城市顏值、改善生態環境、融合城市功能、完善基礎設施。這是新時代城市建設的需要,是280萬漯河人民的期盼,更是落實高質量發展理念的重大戰略舉措。今年,我們將繼續扛穩責任,努力推進工作,不負組織重托和群眾期望。”王喜成對記者說。
責編:翟柯 編審:胡永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