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人們還沉浸在節日氛圍中時,源匯區扶貧攻堅工作已經抓緊展開。全區召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對新一年的扶貧工作進行部署動員。扶貧工作責任單位、個人悉數到場;全區各單位扶貧幫扶小隊帶著愛心物資和幫扶政策紛紛走進基層,走進貧困戶家中,話家常、幫脫貧。
在問十鄉西師村,貧困戶師國喜家,院子里、院墻上擺放、懸掛著一串串火紅的辣椒,一家人暢談新的一年都特別興奮:“村里的種植項目真中!今年還得緊跟辣椒特色種植的腳步,努力干上一年!”據了解,該區采取了“種植大戶+貧困戶”的托管幫扶模式,實施特色種植扶貧項目,問十鄉西師村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0萬元,發展小辣椒種植面積180畝,讓貧困戶流轉土地收租金、下地干活掙薪金、項目收益分股金,人均年增收3000元,可扶持全村4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大劉鎮蔡莊村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8.8萬元,建設占地15畝的蔬菜大棚17座,貧困戶以到戶增收補貼資金入股,年底按盈利額的80%分紅,連續扶持4年,同時優先安排貧困戶務工,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可扶持帶動全村4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2月5日,周末的大劉鎮徐莊村熱鬧非凡。“因為什么致貧?家里有多少畝地?地里種的糧食還是經濟作物?”在徐莊村村支部,源匯區區長王凱杰和村里的貧困戶、分包該村的區委宣傳部干部圍坐在一起,與村里的貧困戶算脫貧賬,商脫貧計。該村貧困戶王新山回答道:“因妻子常年病癱在床,多年來看病花銷讓家里很困難,種的地也沒空打理,一年到頭種下來只能顧著成本錢。”跟該村結對幫扶的區委宣傳部經過認真摸排,確定了該村貧困戶4戶,對他們進行了致富項目幫扶脫貧,還從加強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設入手,為村圖書室捐獻圖書,給村里投資制作了墻體文明宣傳畫和孝賢文化宣傳欄,全村逐漸形成了文明的鄉風民風。該區采取“單位+貧困戶”的結對幫扶模式,對非貧困村的貧困戶,實行區直和駐區單位包村幫扶責任制,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為有勞動能力,但缺資金、缺項目的貧困戶,積極提供資金或家庭種植、養殖項目幫扶,幫助貧困戶找到一條增收脫貧的門路。去年以來,各幫扶單位共為貧困戶提供扶持資金70多萬元,扶持家庭種植養殖項目100多個。
這只是源匯區扶貧攻堅工作的一部分。去年以來,該區突出抓好轉移就業脫貧,由人社部門牽頭負責,做好與區內企業的對接,安排他們就近就地到企業就業,實現就業227人;抓好社會保障脫貧,圍繞實現“三保障”目標,將建檔立卡貧困對象與職能部門精準對接,著力抓好教育保障脫貧、醫療保障脫貧、低保保障脫貧。同時,抓好部門幫扶這一重要舉措,按照“派駐干部當先鋒、單位作后盾、一把手負總責”的要求,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作用,幫助所駐村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落實好幫扶責任和幫扶措施,認真堅持“周四扶貧日”制度,廣泛開展送愛心援助、有舒心生活,送愛心醫療、有健康身體,送愛心項目、有增收門路等“六送六有”扶貧幫扶活動,積極為貧困戶辦好事、辦實事,保證戶戶受益、戶戶脫貧。
責任編輯: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