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總布局各組成部分是一個有機整體,五大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是系統與要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必須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其中,經濟建設是中心,政治建設為其他要素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前提條件,生態文明建設則是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布局及其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經濟建設是中心。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明確而又一貫的戰略思想,是黨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是由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決定的,也是由國際和國內形勢決定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國的發展進步之快必須歸功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今天,我們正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之上,我們從未如此靠近這一夢想和目標。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亦或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必須發展經濟。從兩個文明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認識從來沒有動搖過、偏離過。但是不可否認,一定時期內我們隊這一戰略的認識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有人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可以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或者認為經濟建設搞上去了,其他事業就會自然而然的上去;有人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歸結為以G D P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等同于速度是硬道理,等等。這些偏差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教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既要求各項工作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又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才能為實現社會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提到更突出的位置??傊?,中國要走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就是要在抓好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的基礎上,統籌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
政治建設是保障。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性質決定了黨和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政治建設是“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改革和建設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實踐證明,政治體制改革可以使我們黨的執政能力不斷增強,政府的工作效能大大提升。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人民民主制度,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是靈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它可以滲透到經濟實力、政治發展、社會生活中去,成為決定這些要素的關鍵性因素,是協調推進其他各方面建設的靈魂所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也是當前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建設是靈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當前,文化建設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是因為國內呈現出一種文化不自信的狀態。中國已經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硬實力顯著提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加強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豐富人民的精神家園,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傳承和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源泉。我們應當立足傳統文化,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社會建設是條件。社會作為一個大熔爐,是一切社會關系集聚的舞臺,只有通過加強社會建設,才能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在當代中國,社會建設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也是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初形態。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過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和論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建設卻顯得相對滯后,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善、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等等,都要求我們采取必要措施,加強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方面,要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更多更豐富的物質成果,提供更好更全面更均等的公共服務,解決好生存型、發展型、保障型、權益型等民生問題,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和方法,努力解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的新矛盾新問題,尤其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關鍵作用,實現成果分配的“更公平”,保障好全體人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根本權益,避免兩極分化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人與社會都是自然界自身發展的產物。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也就是一部特殊的自然發展史。”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經歷了由敬畏、和諧到緊張的三種狀態。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日漸突出,已經越來越影響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的長遠大計,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基礎工程。十八大報告在論述生態文明建設時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應該強調的是,建設生態文明絕對不會阻礙發展,更不會反對發展,恰恰相反,建設生態文明可以為更長久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的條件。在資源高度緊缺、環境嚴重惡化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民主建設、先進文化、和諧社會都將遭到破壞,發展更是無從談起。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提出必須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應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理念的一次升華,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歷史性轉變,宣示了國家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強烈政治意志。
“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形成,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科學把握其內在關系并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布局,必將推動當代中國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為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