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臨近,月餅市場逐漸熱鬧起來。9月2日,記者采訪發現,除了門店里的月餅頗受市民歡迎,朋友圈里還出現了不少私人烘焙定做月餅的信息。“私房月餅”“純天然無添加”“純手工制作”等“頭銜”吸引不少市民購買。(詳見本報昨日04版《“私房月餅”走俏 購買還需謹慎》)
以往市民購買月餅,都是去商場、超市,現如今,隨著微信社交工具的日益普及,市民借助微信朋友圈買月餅已成為一種時尚。一方面,月餅是朋友微信圈里推薦的,產品質量應該是過關的,大可放心享用。另一方面,月餅可以私人訂制,只要在微信里向月餅售賣者講明要求,他們就會做出來讓你滿意的月餅。再加上送貨上門服務,方便快捷,于是乎“私房月餅”便有了市場。 對消費者來說,購買“私房月餅”是方便了,關鍵是這些月餅吃起來放心嗎?現實生活中,為了迎合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心理要求,商家紛紛打出“綠色牌”,對外宣稱自己的月餅沒有添加劑是綠色食品,但究竟有沒有誰也不知道。另外,大多數“私房月餅”不僅包裝上無生產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食品生產許可及食品標簽,而且在人員健康、制作環境、食品保鮮等多環節存在安全風險隱患。試想,消費者吃了這些月餅一旦出現問題,恐怕維權都很困難。因此,針對“私房月餅”銷售存在的亂象,是到了該好好整治一下的時候了。 食品安全無小事,責任重于泰山。“私房月餅”走俏,有關部門不能止于提醒,監管也應該跟上。在中秋節到來之際,有關部門不妨對月餅生產銷售行業來一次全覆蓋式檢查,對沒有食品生產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等相關證件的商家應依法取締,從源頭上杜絕問題月餅,呵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對于廣大市民來說,在選購月餅時切莫追求新奇,還是要注重月餅是否安全衛生。如果在購買時發現問題月餅,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共同呵護安全的市場環境。
責任編輯:翟柯